亲,请登录 | 免费注册 | 联系客服

客服QQ:18520648
微信账号:shouxicom
电话:+8613161811826

| 手机首席

关注首席官方微信号
掌握最新最全钱币动态

联合创办 CICE/HKCS 系列钱币展销会

联合创办 CICE/HKCS 系列钱币展销会

首席收藏网 > 钱币资讯 > 观点视点 > 正文

日本钱币撼动明清货币体系 乾隆严禁商船携带

http://www.shouxi.com 2025-07-01 06:47 首席收藏网

你是否想过,一枚小小的钱币,竟能掀起朝堂风波,甚至影响国家政策?在明清时期的东亚贸易舞台上,日本的长崎贸易钱和宽永通宝,竟在经济、政治与外交的棋盘上,对我们国内货币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

壹、专为海外贸易铸造的长崎贸易钱

1659 年到 1685 年,日本长崎曾经铸造过一批仿北宋年号的钱币,专门用于海外贸易。本号曾刊载董存发先生的文章《日本长崎贸易钱的主要特点和国际贸易地位初探》,从时代背景、铸造基础、实物版别数据等方面,结合史料详细介绍了长崎贸易钱出现发行和贸易优势的前因后果。

这里,我们重温其背景和特点: 当时的中国,正经历明清交替的动荡。明朝隆庆年间开关后,中国铜钱跟着丝绸、瓷器走向世界,成了东南亚的 “硬通货”,日本、越南甚至模仿中国铸造钱币。

清朝入关后,为了打压反清势力,顺治皇帝颁布 “迁海令”,强制沿海居民内迁,中国商船被迫退出东南亚市场。这时候,郑成功父子抓住机会,以台湾为据点,建立起庞大的海上贸易帝国,掌控着日本、南洋的贸易航线。直到康熙收复台湾,清政府才重新开放海禁。

而在越南,后黎朝分裂成南北两个政权,常年打仗导致铜资源紧张。南方的阮主政权急需从日本进口铜料铸造兵器,就用香料、生丝等特产交换;日本则通过长崎港,把长崎贸易钱送到越南,再换回白银和战略物资。

\

而日本方面,从战国到江户时代,日本一直在进行货币改革:1569 年,织田信长下了道命令,规定金、银、铜钱才是合法货币,不许再用大米当钱使,还定下了货币兑换比例,这算是日本独立的货币体系开端。

1585 - 1592 年,丰臣秀吉铸造 “天正通宝”“文禄通宝” 银币,以及仿照明朝 “永乐通宝” 的银钱。这些钱大多用来赏赐。

德川家康掌权后,用朱印船制度管着海外贸易,只留长崎一个港口对外开放,准许民间贸易,1659 年开始铸造长崎贸易钱。这些钱照着宋朝铜钱的样子做,就是为了能无缝接入东南亚原本用中国铜钱的贸易圈子(比如“曲”头元丰)。

\

长崎贸易钱凭借以下特性迅速成为东南亚贸易的核心媒介:

长得像:它照着北宋 “元丰通宝” 的样子造,和东南亚原本用的中国铜钱没啥差别,当地人用起来完全没障碍。

抓准时机:中国的海禁使铜钱短缺,日本赶紧推出贸易钱补上缺口。越南、南洋各国用西班牙银元换这些贸易钱,还能从中赚差价。

路子广:借着郑氏家族的海上航线,还有越南会安这个 “中转站”,长崎贸易钱很快就打通了日本 — 台湾 — 越南 — 南洋这条贸易线,把十七世纪中后期的东南亚贸易推向了高峰。

\

长崎贸易钱就像一条线,贯穿明清时期的东亚海上贸易,将中国和日本、越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串在一起。

贰、被误认为“来历不明的地方私铸”宽永通宝钱

\

乾隆初年,一枚小小的 “宽永通宝”,在朝堂掀起轩然大波。彼时,这种钱币悄然渗透清朝市场,沿海市井交易中随处可见。当 “宽永” 二字传入宫廷,乾隆皇帝勃然大怒 —— 在封建帝王眼中,民间竟现陌生年号钱币,无疑是僭越之举,暗藏谋逆祸心!他当即雷霆震怒,严令江、浙、闽三省总督巡抚,务必彻查私铸源头,严惩不贷。

以“宽永通宝”为代表的日本本土流通货币,其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从江户幕府初期开始大规模铸造,直至1867年明治维新前夕才废止,流通时间长达240余年。堪称日本历史上铸造量最大、流通时间最长、版别最繁杂的钱币 。

明末清初,随着中日民间商船往来日益频繁,日本商船携带宽永通宝等货币来华采购生丝、糖、药材等商品,而中国商船从日本运回铜、铅等物资时,也会带回部分日本货币,宽永通宝由此流入中国,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广泛流通。宽永通宝一度在民间形成“平行货币”,大量流入浙江、福建、江苏、广东等地区。通过近年来统计,其出土地点涵盖20个省份。甚至还有很多地方利用宽永通宝钱文进行私铸,以并非“私铸当朝铜钱”的“理由”来自我安慰。

乾隆时期,宽永通宝的走私与私铸情况越发泛滥,引发清政府的高度关注,开始对“宽永通宝”进行整治。当时,这种日本钱币在我国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广泛流通,甚至有少量流入京师,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以及米市、盐场等地,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致使清政府在沿海地区的各项收入大幅缩水。

朝廷起初误以为“宽永通宝”是本朝类似沙板、剪边的劣等私铸铜钱。乾隆十四年,方观承奏请查禁,乾隆因考虑到制钱昂贵,未深入追究。但在浙省搜获贼犯海票一案中再次提及“宽永通宝”后,乾隆终于下令江、浙、闽诸省督抚彻查。

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庄有恭接到命令后,命幕僚汪辉祖展开调查。汪辉祖从藏书家朱彝尊家藏的日本书籍《吾妻镜》中发现“宽永三年序”的字样,由此断定“宽永通宝”是日本钱币。

\

尹继善和庄有恭向乾隆详细禀报情况后,乾隆谕令严禁商船携带倭钱,对民间流通的宽永通宝,官府负责收买,同时严厉惩处私自铸造、买卖日本钱币以及在中国进行非法经营活动的日本商人。

在乾隆皇帝的重视和沿海官员的积极整治下,宽永通宝迅速在沿海地区的市场上消失。

为应对这一局面,清朝后期加强铸币监管,严禁私铸并增加官钱投放,客观上推动了官方货币体系的完善。

叁、两者输入中国的背景、性质及对中国铜钱的影响

虽然都是日铸货币,但性质和影响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可以简单对比一下:

1、货币属性与流通时期

\

2、输入中国的背景与路径

(1)长崎贸易钱:特殊历史时期的“贸易媒介”

明末清初海禁导致中国铜钱出口锐减,东南亚贸易圈出现货币真空。日本借郑氏集团(郑成功)控制的海上航线(台湾→长崎→越南),以仿宋钱形制打入原有中国铜钱流通网络。 主要路径是通过郑氏集团商船从长崎运至台湾,再转口至东南亚(如越南会安),少量随沿海走私流入福建、广东。替代中国铜钱成为东南亚贸易的“硬通货”,日本借此获取白银与战略物资。

(2)宽永通宝:长期贸易中的“货币渗透“

1684年康熙解除海禁后,中日贸易量激增(如1685年赴长崎商船从24艘增至73艘),日本铜与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日本“正德新例”(1715年)限制铜出口后,宽永通宝作为辅币随商船流入中国,弥补由于铜贸易减少的利润空间。

主要路径为中国商船从长崎直接运载宽永通宝回国,或通过东南亚转口贸易间接流入。 日本通过货币输出平衡贸易逆差(如用铜钱购买中国生丝、瓷器),中国商人则利用汇率差获利。

3、对中国铜钱体系的具体影响

①长崎贸易钱:短期补充,未冲击主权货币

在1659-1685年间,东南亚因中国铜钱短缺接受日本仿宋钱,维持了区域贸易流动性(如越南用贸易钱兑换西班牙银元)。

主要用于转口贸易,仅少量通过沿海走私进入大陆,未形成大规模流通。流入中国的数量有限, 对中国铜钱(如顺治通宝、康熙通宝)的主导地位无实质威胁。

②宽永通宝:长期流通,引发货币管理危机

宽永通宝因形制类似明钱(如永乐通宝),在东南沿海(尤其福建、浙江)被民间混用,进而私铸泛滥,严重冲击了本土货币的使用。

乾隆年间(1743年)清廷颁布禁令,严禁宽永通宝流通,反映其对中国货币主权的产生了实质威胁。

4、本质区别:贸易工具 vs 货币替代

\

结语:从“贸易媒介”到“货币博弈”

自古代起,中国方孔圆钱便对于整个东亚货币体系产生了影响,其形制、铸造工艺与流通模式,成为周边国家争相借鉴的典范。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这些 “模仿者” 的货币投入贸易洪流,又反过来冲击着原生体系。

长崎贸易钱是日本在明清政权更迭、海禁松弛期的临时性贸易工具,依托郑氏海权填补东南亚货币真空,对中国铜钱体系影响有限。 宽永通宝则是日本锁国时期货币自主化的长期实践,通过贸易渠道渗透中国市场,引发了清政府的货币管制反应。

两者共同反映了17-19世纪中日在东亚贸易中的角色转换:日本从中国铜钱的“仿铸者”变为“货币输出者”,而中国因海禁与技术保守,逐渐丧失对区域货币体系的控制力。

这种双向影响就像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古代中国货币文化强大的辐射力,也反映出东亚贸易与政治格局的动态变化。日本仿制中国铜钱铸造长崎贸易钱、宽永通宝,不仅是对中国货币形制与信用的认可,更是东亚各国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重塑货币秩序的尝试。这些外来货币冲击中国本土货币体系的过程,也侧面推动了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与适应。

这些小小的钱币,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货币史、海外贸易史以及中日关系史提供了独特而重要的视角。这不仅是货币间的碰撞,其中暗含的权力转移、经济博弈与文化交融,着实值得我们细细探究……

声明:本文转载自“古泉文库”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拍品推荐

丙午大清金币一两大云

价格:USD 528,000

结标:2025-04-07

民国21年孙像金本位梅花边

价格:RMB 7,843,000

结标:2025-04-20

咸丰宝源试铸大样宫钱雕母

价格:RMB 828,000

结标:2025-04-23

2009己丑牛年10公斤金币

价格:RMB 7,751,000

结标:2025-05-27


钱币日历 DATE
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