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简史(下):法币改革终结白银本位制
http://www.shouxi.com 2016-10-29 08:10 首席收藏网
作为业界最有口碑的钱币门户,首席收藏论坛一直注重纯粹钱币收藏家交流、分享、学术交流,近日,首席会员deep14便在首席收藏论坛发布了其原创的的《中国货币简史》,通过严谨系统的结构、丰富翔实的内容,让钱币收藏爱好者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中国货币史,以下为《中国货币简史》(下):
【中国货币简史(上):从取之自然迈向青铜之路】
【中国货币简史(中):纸钞问世却为何难成主流?】
【中国货币简史(下):法币改革终结白银本位制】
白银时代
1.大变革
发生在明朝中叶“弘治”至“嘉靖”年间的两个历史事件,挽救了明朝的“货币危机”。第一个是“大航海时代”,第二个是“云南大铜矿”。
大航海时代中,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由海路源源不断出口至欧洲,这些可再生的“绿色产品”带来巨大的贸易入超,来自美洲的白银、日本的白银与铜料,大量输入中国。
与此同时,自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云南地区,在明朝弘治年间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铜矿,为明清两代铸造铜钱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于是,困扰中国几百年的“货币危机”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明朝政府财政收支正式以白银为统计标准,建立起一个“大额用银、小额用钱”的“银钱本位”货币制度。“大明宝钞”退出历史舞台,“纸币时代”谢幕。
2.白银与铜钱
明清两代一直沿用“银钱本位”制度,那么在这四百年间,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关系如何呢?
明清的铜钱,基本重量为一钱,即3.7克左右,称为“制钱”,官方希望维持1000文制钱=1两白银的比价。但是,银价与铜价是浮动的,为了维持1000文=1两的比价,官方对策是:
1)调整制钱重量
时间轴:当银价升高时,增加制钱重量;当银价下降时,减轻制钱重量。
空间轴: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南方地区,白银多,银价低,南方铸造的制钱,重量只有七到八分,称为“南钱”;北方地区,白银少,银价高,北方铸造的制钱枚重一钱,称为“北钱”。
因此,明清两代的制钱大小不一,重的有一钱四分多,轻的只有六七分。明代天启、崇祯制钱背文“八分”、“一钱”、“一钱二分”、“新一钱一分”、“十一两”(折十,重一两),即标记钱体重量。清代康熙年间,见于记载的制钱重量,就有数次调整。
2)将“制钱”整合为白银的辅币
在明末,出现兴朝、永历背文“五厘”、“壹分”;昭武“壹分”、利用“厘”、“二厘”、“五厘”、“一分”;裕民“一分”、“一钱”;顺治“一厘”钱等。这些货币,背文标记币值为白银重量,由此固定为白银的辅币,1000厘=100分=10钱=1两。
官方为了维持比价所做的这些努力,老百姓并不认可,在民间,白银与制钱的兑换,一直随行就市,自由浮动。所以我们说明清的“银钱本位”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双本位货币制度,并没有真正的统一。
3.西风东进
明清时期,白银没有被统一铸造成货币,而是一种“称量货币”,受到各地区衡制不同、成色标准不同的限制,流通并不顺畅。
清朝中叶,以墨西哥“鹰洋”为代表,由机器生产的银币,开始流入东南沿海地区。这些银币大小成色整齐划一,便于交易,所以在民间流通和地方征税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传统银锭的空间受到挤压。
为了抵制“洋银”的入侵,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引进西方机器,建立新式造币厂,生产中国的银币来代替原始的银锭;此外,由于铜料涨价铸钱赔本,“制钱”陷入绝境,被造币厂生产的机制铜元取代。于是,机制银币与机制铜元,构成了新的“银钱本位”。
4.法币改革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但货币一直没有彻底统一。旧式银锭与制钱、中外各式机制银元、各省各地的机制铜元、中外各银行发行的兑换券纸币,共同构成了复杂的货币体系。
受到国际银价波动的影响,特别是1934年美国“白银法案”出台,国际银价暴涨,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市场出现货币通缩。于是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紧急推行“法币改革”:
1):统一货币发行权,以“中中交农”四大国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即“法币”,取消了外国银行和民间银行的发钞权。
2):放弃“银本位”制度,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民间和机构的白银统一由国家以“法币”收购。
“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货币“白银时代”的终结。中国货币走过三千多年的历程,与西方接轨,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熟悉的现代货币。
声明:首席收藏(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首席收藏网|论坛会员 deep14)
延伸阅读
- 中国货币简史(上):从取之自然迈向青铜之路 (2016-10-27)
- 袁像共和薄版样币:大尺寸人像+文字目前仅见 (2016-10-27)
- 中国货币简史(中):纸钞问世却为何难成主流? (2016-10-28)
- 孙浩:北洋机器局与铸造银洋所的开铸及制额 (2020-03-16)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