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实业银行发展 从实业救国到公私合营
http://www.shouxi.com 2025-07-16 09:09 首席收藏网
首席收藏讯 在民国金融史中,"小四行"作为官僚资本金融体系的附庸,其兴衰轨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而中国实业银行作为其中重要成员,从诞生之初的实业救国理想,到沦为官僚资本附庸,再到解放后实现公私合营,其历程堪称一部微缩的中国近代金融史。本篇就与大家分享与中国实业银行有关的历史信息和精彩拍品:

1915年,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前财政总长周学熙与熊希龄、李士伟等政商名流共同发起筹办中国实业银行。他们认为"救中国须从振兴实业着手",而创办银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周学熙本人就是实业救国的践行者,他创办了启新洋灰公司、开滦矿务局、华新纺织厂等多家企业,深知资金对实业发展的重要性。
1919年4月26日,中国实业银行正式开业,总行设在天津法租界12号路(今解放北路),银行资本总额原定2000万元,商股公股各半,但实际开业时主要是由中国银行拨付了200余万元。虽然名为"实业"银行,但初期仍从事一般商业银行及储蓄、信托、仓库等业务。

银行成立后,很快获得了钞票发行权。1920年首次发行钞票仅4万余元,到1927年已达756万元,1935年法币改革前更是达到4400余万元。其钞票图案的选择颇具深意,1922年版采用南宋《耕织图》,象征男耕女织的传统实业根基;1924年版改用《龙马负图》图案,背面配以万里长城,寓意众志成城振兴实业。这些钞票在开滦和启新矿场等企业流通,既服务于实业,又扩大了银行影响。

凭借北洋政府的支持和发钞权,中国实业银行业务迅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期,存款超过4000万元,在全国重要商业银行中位列第八,成为华北地区颇具实力的金融机构。1935年,中国实业银行因发行钞票过滥、准备空虚发生挤兑危机,国民政府财政部趁机对其进行改组,迫令原总经理辞职,派中央银行国库局局长胡祖同接任总经理。同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取消了该行的钞票发行权,这对实业银行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1937年3月,国民政府进一步改组中国实业银行,将原有商股资本大幅折减,正式宣布为官商合办银行。国民政府派傅汝霖为董事长,周守良为总经理。此次改组后,中国实业银行与中国通商、四明、国货银行并称"小四行",成为国民党垄断资本金融体系的附庸。

抗战爆发后,银行总行随政府西迁,先后迁至汉口、香港,1941年再迁重庆。在大后方,名义上协助生产、投资工矿,但实际上已成为官僚资本扩张的工具。1940年,为吸引侨商投资,资本总额增至800万元,1947年又增至1200万元,但官商矛盾始终存在,旧股东对1937年股额折减一直不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业银行迎来了新的命运。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员监管该行,查明官股及官僚资本部分占资本总额49%以上,银行改为公私合营。1950年调整资本为人民币36亿元,实收12.56亿元。

1951年5月27日,中国实业银行与新华、四明、中国通商、建业五家银行组成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1952年12月并入在北京成立的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完成了从私营银行到社会主义金融机构的转变。天津分行的历程类似,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成为人民银行领导下的监理行,1952年12月并入公私合营银行天津分行。

中国实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金融机构在时代大潮中命运起伏的一个缩影。短短三十多年间,它经历了从商办银行到官商合办,再到公私合营的转变,见证了民国时期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官僚资本的扩张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金融体系的改造,其历史为人们认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样本。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首席收藏网 | shouxi.com 三戒)
延伸阅读
- 张作霖大元帅背龙凤样币 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2013-10-13)
- 解码龙凤银币:民国国徽之选 鲁迅曾操刀设计 (2013-11-16)
- 纸钞上的大清帝国:西直门宏伟 武当胜景迷人 (2016-02-26)
- 褚玉璞纪念:声望不足铸额少 民国人像名誉品 (2016-06-22)
- 抗战催生5大造币分厂 合铸孙像镍币存量巨大 (2017-05-15)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