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盘散沙到大浪淘沙 析沪上银行同业变迁
http://www.shouxi.com 2018-02-28 07:25 首席收藏网
每次路过香港路五十九号,我总会在这座大楼前伫立片刻:这里曾是上海银行公会旧址,不知现今有多少人还了解这家金融行业机构的往昔岁月。曾在一次古旧书拍卖会上,拍得一册《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会务报告汇编》第一集(简称《汇编》),由该公会于“民国二十七年六月编印”,无出版发行单位,应属非卖品的银行系统内部书刊。由此,关于上海银行公会的前世旧尘,开始由模糊渐渐显影,并逐渐清晰起来。
该书三十二开本,封面为浅黄色绒面纸,设计简朴大方,内页竖式排版,纸张细洁,印刷精良,字体稍大,捧在眼前,手感与阅读都非常舒适。民国年间的印刷品,质地如此上乘,实为少见。翻开扉页,目录页后是连续四张十六开大小的折叠式图片,第一张即是大楼的全景,六根圆形廊柱一字排开,顶端雕着花纹,门楣上镶嵌着横匾,从右至左,镌刻着“上海银行公会”六个大字。一圈围饰将二楼与三楼作了合理区分,正上部还有一个兽形雕饰,精致中透着古朴。整座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由东南建筑公司过养默设计,于1925年竣工。1994年2月15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挂上纪念铭牌。但似乎一直空置着,无人打理,显得有些落寞颓败。
后面三张图片是该会第一届到第三届全体执行委员的就职合影,人数依次为十三人、十五人、十四人。从画面上可以看出,摄影的地点就是这座大楼的楼顶阳台,虽然角度不尽相同,但可隐约看见背景是周边稍高的楼顶。
这里说的第一届执行委员,是以1931年的“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为始端的,其历史还得溯源而上。早在1909年宣统元年,信成银行曾有过组织银行同业公会的动议,无奈未能得到其他银行的响应,只得作罢。时至1915年,中国、交通、浙江兴业、浙江实业、上海商业储蓄、盐业、中孚等七家银行开始自发聚会,酝酿成立民间性质的金融业同业组织。由于当初没有固定的会所,有关组织架构、章程制定等,均无法实行。
但各行的经理们却利用午间聚餐的机遇,沟通信息,探讨业务,交换筹备银行公会意见,并同时加紧建造会所。民国七年七月八日,上海银行公会在香港路四号新落成的会所内正式成立,并通过了章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银行业同业组织。第一批会员银行除上述七家外,又有聚兴诚、四明商业储蓄、中华商业储蓄、广东、金城、新华储蓄等六家银行加入。选出中国银行宋汉章为会长,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陈光甫为副会长。上海银行公会的成立,结束了银行“一盘散沙”式的历史,开拓了近代中国银行业与政府间通过银行业同业组织进行沟通、联络及协作之先河,起到了维护上海金融市场稳定的积极作用。
从1918年至1926年9月,银行公会共历五届董事会。从1927年1月,董事制改为委员制,选出中国银行宋汉章等九人为第一届委员。同年12月改选,选出中国银行贝淞荪等九人为第二届委员。
民国二十年六月,根据《同业公会法》,对上海银行公会进行改组,十月一日成立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名称稍有变动,这是银行公会的转折期,从此,银行公会翻开崭新的一页。《汇编》文字部分的第一页就是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发起人名单,共有贝淞荪等二十人。第二页为筹备会委员名单,有徐寄庼等七人,选出李馥荪等十五人为第一任执行委员,吴蔚如等七人为候补执行委员。由执行委员选出五人常务委员,再选出李馥荪为主席。
一直到1938年6月《汇编》编印在即,第三任执行委员共十六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连任主席,会员银行已达四十五家。接下来的内容是历届会务报告,即公会的大事记及费用收支情况的决算表。如第一届会务报告的开头写道:“查本会自本年十月一日正式成立,迄今已届三月,适逢内政更迭,外侮方张,故成立期间虽只三月,而经办案件实不在少,兹姑举其大者简略报告如次”,接着是“呈请市党部发给组织健全批令并向市社会局立案”,“推定银行周报社委员”,“呈请财政部将收益发行两税提交全国经济委员会讨论”等等。而决算表亦详尽备至,如“收入会费二万一千二百元”,“付印刷费二百七十三元,付邮电一百七十一元八角三分,付房租一百七十四元二角二分”等等。所有往来收支账目,一笔笔写得清清楚楚,体现出银行的规范管理和道德风范。这册《汇编》,将银行业同业公会从1931年6月,到1937年12月这六年半的主要事项及收支状况,表述得一清二白绝不含糊。
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银行公会又改称上海市银行商业同业公会,由李馥荪担任主席,外商银行亦可申请入会,会员银行达到一百三十家。1949年12月,银行、钱庄、信托三家同业公会合并为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筹备会,由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项叔翔任主任委员。随着1952年12月上海实行银行业公私合营后,银行同业公会亦宣告结束。
1992年,上海恢复了中断四十年之久的银行同业公会,主要起着行业协会“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职能,与过去银行同业公会的作用当是一脉相承的。
(本文作者:韦泱 来源: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延伸阅读
- 从福源钱庄观沪上金融:解读百年的盛衰变幻 (2020-03-20)
- 北海银行旧址亮相山东 纸钞谱写抗日货币史 (2016-03-22)
- 闲谈银行一词由来:金比银贵却为何要称银行? (2016-05-31)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史:在夹缝中生存 (2016-06-24)
- 钱庄溯源:起于货币兑换 功能单一遭银行取代 (2016-07-07)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