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庄溯源:起于货币兑换 功能单一遭银行取代
http://www.shouxi.com 2016-07-07 07:15 首席收藏网
编者按:银行是如今社会中最常见的金融机构,与老百姓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在中国,钱庄无疑可以称作是银行的前身,其起源于货币兑换,发展迅速,及至清末民初,钱庄已经具备早期银行的功能。同时,中国钱庄以江浙一带为中心,曾在上海建立起了著名的“东方华尔街”金融区,风头一时无两。然而,由于银行业的发展与壮大,钱庄也渐渐成为了鸡肋,最终被银行完全替代,难逃消失的命运。
钱庄是中国旧式金融机构。在近代银行兴起之前,钱庄在社会经济中曾发挥过不小的作用。钱庄起源于钱铺,钱铺又称“钱肆”,最早见于明正德年间成书的陆粲《庚巳编》卷二《洞箫记》,文中讲的是苏州人徐鏊遇仙女的故事。徐鏊经营的“解库中失金首饰,美人(仙女)指令于城西黄牛坊钱肆中寻之,盗者以(已)易钱若干去矣。”后徐鏊果然在钱肆中找到失窃的饰物。
明嘉靖年间问世的《金瓶梅》一书中提到“钱铺”。该书第九十三回,冯金宝对陈敬济说:“昨日听见陈三儿说你在这里开钱铺。”明万历五年(1577年)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是为钱铺法定之始。钱铺的出现起源于货币兑换。货币兑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到明中后期,随着商品贸易的迅速发展,钱币种类更加繁杂,有制钱、私钱、白银。
此三者之间比价差异大,变动多,兑换业更为发达,因此“钱铺”这类专营银钱兑换的金融组织即应运而生。钱铺又称“钱桌”、“钱摊”、“兑店”、“兑换银店”。明嘉靖八年(1529年),私贩铜钱猖獗,朝延下令禁止贩卖铜钱,而“奸党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致物货翔踊”。可见当时货币兑换业的发达,竟有力量与封建王朝对抗。
明代江南地区是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前面说到苏州在明朝正德时已有钱铺称“钱肆”。至明万历年间,在它的黄金水道一吴淞江(苏州河)下游今上海松江县一带“广开兑店”,这些金融机构成为很赚钱的行业。清康熙时,原太仓州的嘉定县(今属上海市),地方政府还对当地“兑换银店”进行行业规范,如要求店主“明设铺面”,“连名互保”等。
从钱铺发展到钱庄,其间有称“钱桩”的。据胡觉民《苏州钱庄史料杂缀》记载:苏州的钱庄最初称“钱桩”。因用制钱时期以千文为一贯,钱铺一般将三百或五百贯彻成一堆,名为“钱堆”。桩的堆砌形式为马鞍式和方桩等几种。马鞍式桩上锐下广,顶上第一层为一贯,第二层二贯,第三层三贯,以后逐层递加,如底层是二十四贯,则一桩是三百贯,两桩相连,便成为马鞍型。方桩则是一层十贯,五十层的一桩更为五百贯。把银锭向钱铺兑钱,只要看到顶层和底层的贯数,就可知道一桩的贯数,无用更加点算了。因此,钱铺子就被称为“钱桩店”。
有关钱庄堆钱的方式,在清光绪年上海发行的《点石斋画报》中多处可看到,一般在柜台里靠墙钉有放钱的壁架,铜钱成贯,堆砌成马鞍型。可见这已成为一种行业习惯。清咸丰年间,政府为推行钞票即有规定,钱兑店在柜上须堆放铜钱,以备持钞券者随时兑换。清乾隆时法式善撰《陶庐杂录》卷五说到,宋代官交子之所以发行顺畅,“实由宫中常蓄桩钱数百万缗,稍寓交子法。减价,即官买之,故其价愈重。”这里讲的“桩钱”应当也是指钱串及钱串堆放的形状。
“钱桩”后来改为“钱庄”的原因是,当时钱桩店的牌号,都简单地仅冠店主姓氏,为“X记钱桩”。后同姓的钱桩渐多,彼此之间对外很难区别,并且认为“桩”字的意义不能说明其业务性质,因而才改用后来的不易雷同的牌号,并把“桩”改为“庄”字。字书上说“五达为康,六达为庄”。“庄”字是有着信用交易,四通八达之意,比“桩”字贴切。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庄”字有“作东”、“作庄”之意,光绪葛元煦著《沪游杂记·钱庄赋》中有“作输赢者输赢也,即庄也。开庄者庄也,即东家也”之语。可见当时开钱庄利润很高,但风险也很大,如同赌博。
钱庄至少在明末已经出现,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明末绘画《南都繁会图卷》中有“钱庄”店招,大概是目前所见钱庄最早的形象资料。店招上绘有银元宝及铜钱各一枚,表明主要从事银钱兑换。官方文献中最早出现“钱庄”一词是在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福建巡抚周学健奏称:“但铺户奸良不一,应饬各州县查明该处钱庄若干,钱铺若干,造册。”
中国钱庄以长江中下游为基地,江浙一带为中心,上海是龙头。有关上海钱庄的起源,传说约在乾隆初年,其时有浙江绍兴煤炭商人在南市开设炭栈,时以栈中余款兑换银钱,并放款于邻近店铺及北洋船帮”。后来,他把副业当成正业,专营兑换放款业务,成为钱庄业的鼻祖。
其实,在此之前除上海地区的松江、嘉定已出现兑店、钱铺外,南市已有钱摊、钱铺存在。如前所述,钱庄的起源主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地处南北航运中心,自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海禁,到雍乾之际,上海十六铺一带已是帆墙如林,贸易兴盛。随着商业的繁荣,钱庄亦应时而兴了。
根据现存上海豫园的碑记载1776-1796年的上海钱庄已有106家,庄名有石源隆、冯信庄、顾恒裕、三泰源、章恒源等。清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仅限于北京一隅。故上海钱庄的设立并不须向衙门申请注册,只须将资金额及营业范围开明,东家、掌柜署印,央同业中人作保,经钱业公所会议同意即可开业。当时钱庄的规模都比较小,主要业务是兑换货币。
1843年上海开埠后,商业日盛,外资银行纷纷建立,外国的洋行商家具可与之往来,而中国的商人却很少能向外国银行通融银钱。于是钱庄趁机扩充营业范围,经营存款、放款、开发庄票等业务,而兑换此时反而是附属的营业了。咸丰三年(1853年),江、浙、皖一带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冲击,一些官僚富豪逃往上海租界避难,“作为世外桃源。商人集则商市兴,绅富集则金融裕,而领袖商业之金融机关,乃次节开设矣。此为北市钱市发达之最初原因也”。
而与此同时南市因受小刀会起义影响,商业逐渐凋零,钱庄亦大受影响,倒闭不少。这样,南市许多钱庄也逐渐迁移到北市,主要集中在“后马路”即靠近外滩属英租界的天津路、宁波路、北京路一带。以后这里成为著名金融区,时人称为“东方华尔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共有汇划庄(大钱庄)113家,其中南市36家,北市77家。
由于银行业的兴起,钱庄地位渐次被银行所取代。1933年,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后,钱庄在银两、银元兑换业务上的好处所剩无几,加上金融垄断资本挤压,钱庄更形困难,仅能苟延残喘。上海解放后,于1952年底将尚在营业的28家钱庄并入了公私合营银行。(傅为群)
延伸阅读
- 回顾裕顺长钱庄:长沙四大金刚 自行定汇利率 (2017-06-15)
- 首席大藏家之黄声波:钱庄系列收藏别样趣味 (2017-07-13)
- 汤子敬传奇之路:流落重庆到创办德大永钱庄 (2018-04-13)
- 资本家族探秘之上虞经:3大掌门专走慈善之路 (2018-05-16)
- 浅谈中国钱庄票:清末民初巅峰期 年代感丰富 (2019-06-11)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