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宋政和钱币 折射艺术繁荣交织政局颓势
http://www.shouxi.com 2025-08-20 09:20 首席收藏网
首席收藏讯 北宋徽宗政和年间,一枚枚镌刻着篆隶神韵的政和通宝从铸币局流向市井,不仅承担着商品交换的使命,更成为这位艺术帝王审美理想的物质载体。而在政和通宝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徽宗朝艺术繁荣与政治颓势交织的复杂图景。本篇就与大家分享与政和钱币相关的历史信息及精彩拍品:
宋徽宗赵佶虽在政治上堪称庸君,最终落得失地丧国的结局,却在艺术领域成就斐然。他创立的"瘦金体"以屈铁断金的笔势、铁划银钩的力道独步书坛,其主持编纂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更是汇聚了当时艺术的精华。这种对美学的极致追求,自然延伸到了钱币铸造之上。

政和元年(1111年),朝廷正式铸行政和通宝与政和重宝,此时的北宋虽已显露颓势,但其商品经济的繁荣仍支撑着庞大的货币需求,而徽宗对"泉货"的重视,更让这一时期的钱币铸造工艺达到新的高度。据记载,政和通宝的铸造不仅有中央统一规范,各地铸币局还需向朝廷进呈样钱,这些样钱往往工艺精湛,作为标准范本,也成为可传世的艺术品。
政和通宝的复杂版别,堪称北宋钱币多样性的缩影。按形制分,有小平、折二两种,另有折三型铁钱;按材质论,以铜、铁为主,另有极为珍稀的银质品种;按钱文书法,则涵盖篆书、隶书(其中杂有楷意,故有时称楷书)两大类。

小平铜钱是政和通宝中存世量最大的品类,其版别变化多集中在"政"字的笔画与"通"字的结构上,可细分为"真政""文政"等数十种,成为钱币收藏者钻研的焦点。折二铜钱则以规整的形制与清晰的钱文见长,其中篆书阔缘版尤为精美。
铁钱的铸造量极大,存世亦多,但其中的铁母却极为珍贵。据著名钱币学家戴葆庭考证,政和铁母涵盖通宝、重宝两类,隶书、篆书两种书体,其中重宝铁母仅见隶书,数量稀少。小平铁母更是罕见,而折三型铁母虽稍多于小平、折二,却仍属难得之物,罗伯昭曾珍藏的三枚隶书、篆书折三铁母,如今已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珍品。

在政和通宝的家族中,银质钱币与白铜样钱堪称"皇冠上的明珠"。银质政和通宝分小平、折二两种,均属于宫廷赏赐用的"宫赏钱",而非流通货币。晚清收藏家鲍康在《观古阁续业稿》中曾记载,银质政和通宝"色泽纯白,与五铢白钱相似",其铸造工艺精湛,存世量极少,早在清代就已被视为"古泉大珍"。
政和重宝流通量较小,但其瘦金体钱文的独特风格(直径3厘米,直读光背)与折二形制,使其成为政和钱中另一亮点。尤其是折二重宝铁母,存世量极少,全球范围内亦属罕见,是资深收藏家追寻的目标。

对于后世而言,政和通宝的价值远不止于货币本身。从钱币学角度看,其繁复的版别为研究北宋铸币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不同地区的铸造特色、母钱与子钱的传承关系、材质选择与工艺演变,都隐藏着当时经济与技术的密码。从艺术史角度看,政和通宝上的篆隶书法,体现了徽宗朝的审美取向,其文字布局与笔画力道,至今仍给人以美的启迪。
在收藏市场上,政和通宝的珍稀品种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度。小平铁母、银质宫赏钱等,动辄以高价成交,而普通版别的政和通宝,也因存世稳定、易于辨识,成为入门藏家了解北宋钱币的绝佳标本。正如钱币学家孙仲汇所言,政和之后白铜钱币渐多且制作精美,这种趋势的开端,正可从政和通宝中窥见一斑。
综上所述,政和通宝是宋徽宗艺术才华在钱币领域的集中展现,它以多样的版别、精湛的工艺与独特的书法魅力,成为北宋钱币文化的璀璨结晶。从流通广泛的小平铜钱到稀世罕见的银质宫赏钱,每一枚政和通宝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既记录着徽宗朝艺术繁荣的盛景,也暗示着王朝由盛转衰的隐忧。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首席收藏网 | shouxi.com 三戒)
延伸阅读
- 古钱艺术巅峰之作-宋徽宗铸币:帝王亲自御书 (2015-07-22)
- 略说北宋宣和通宝小平:铸造达顶峰 版式多样 (2015-08-04)
- 赏析北宋太平通宝 钱文曾在多年代和国家使用 (2025-05-26)
- 咸平元宝见证治世盛况 真宗御笔交融经济奇迹 (2025-07-21)
- 品读北宋真宗祥符钱 寓意祥瑞却暗藏王朝困境 (2025-07-24)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