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金章宗承安宝货 曾被曲解伪制成方孔铜钱
http://www.shouxi.com 2024-09-03 09:12 首席收藏网
首席收藏讯 “承安”是金朝第六位皇帝金章宗完颜璟的第二个年号,是其在位期间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承安宝货,这一由金章宗在承安二年铸造的银质货币,作为当时金朝经济制度改革的一部分,是章宗试图通过货币手段来稳定国家经济、缓解财政危机的重要举措。本篇就与大家一同分享承安宝货相关的信息及精彩拍品。
金章宗统治时期,金代由盛转衰,当时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逐渐扩大。同时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水旱蝗灾和黄河三次大决堤,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金朝经济陷入困境。政府税收减少,而赈灾和军费开支却不断增加,国家财政陷入危机。
为了应对这些危机,金章宗采取了多项币制改革措施。他首先下令废除耗资巨大的铸钱监,停止铸造铜钱,转而依赖纸币来满足流通需求。随后废止了交钞每七年换发的限制,允许交钞无限期流通,这使得交钞成为了一种无限期流通的纸币。
(图片来源:甘肃省文化博览局官网)
然而,这些改革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停铸铜钱反而导致大量铜钱被贮藏,铜币流通量大幅减少。同时,纸币的无限增发导致其贬值,面值越发行越大,引发了滥发。《金史-食货志三》中记载:“时交钞所出数多,民间成贯例者难于流转”,反映了纸币滥发导致的流通问题,最终还影响了边防军需物资的购买和官兵工资的发放,货币信用急剧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金章宗于承安二年(1197年)推行了新的币制改革,将原来铸造的五十两银铤,改铸为面值一两至十两的承安宝货银铤。这种货币分为一两、一两半、二两半、五两和十两五种规格,法定一两可兑换铜钱二贯(即二千文)。承安宝货整体呈铤形,两端椭圆,中部略微束腰。以出土的一两半宝货为例:其通长约4.7cm,端宽3cm,腰宽2.1cm,厚0.6cm,重约59g。表面带有水波纹状的铸纹,铤首横刻楷体汉字“承安”,腰部多为竖刻楷体汉字和押字,右侧为“宝货壹两半”,左侧为库押和部押。
《金史-食货志三》记载:承安二年,尚书省在建议发行承安宝货时就表示:“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五等,每两折钱两贯。”由此也可知,铸行承安宝货是为了取代碎银,并与纸币、铜钱相对应,是直接流通的白银货币,金朝政府明确了其与铜钱、宝券保持兑换关系。史书记载,金章宗时期曾用承安宝货银发放官兵薪俸和边务军需,此外,除了赋税、军费、俸禄之外,还用于商业流通。
承安宝货在铸行初期,得到了金代政府的很大期待,其用途很广。《金史-食货志》记载:“所支官钱,亦以银、钞相兼,银已零截者。令交钞库不复支,若宝货数少,可浸增铸”。但其在流通后不久,大量出现了民间私铸,多降低银质而杂以铜锡,导致民间逐渐拒绝使用。最终在承安五年(1200年),承安宝货被迫停铸,仅正式铸行了短短三年。
承安宝货因其短暂的流通时间和稀少的铸量,虽然在史料中有所提及,但其外部特征并未得到详细记载。由于缺乏实物证据,导致一度出现过对承安宝货的误解,甚至有人根据曲解的史料伪制成了承安宝货方孔铜钱。不过随着自1981年以来,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陆续出土了多枚一两和一两半的承安宝货银挺,澄清了之前的误解,证实了承安钱实际上是一种异形银质货币,而非方孔铜钱。
综上所述,尽管承安宝货的外形源自银铤,但其明确标明兑换币值的做法,与之前主要作为称量性货币的白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做法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流通性计值白银货币。因此,尽管承安宝货的存在时间短暂,但它在货币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为后人理解古代货币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和历史视角。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首席收藏网 | shouxi.com 三戒)
延伸阅读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铸银币承安宝货公开展出 (2013-12-25)
- 浙五两银锭:"幸存者"稀少 铭文简洁而不简单 (2015-02-13)
- 夔关税银变迁:从婉约到粗放 后期增吉语戳记 (2017-05-12)
- 浅谈川锭重庆府4大版别 加盖康记疑云南代铸 (2017-05-27)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