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墨戳看钱币历史 文化现象揭示特殊年代
http://www.shouxi.com 2023-05-16 10:30 首席收藏网
喜欢江南省造光绪元宝的藏家,一定有听说过“十个江南九个戳”(戳记包括硬戳、墨戳等)。墨戳的确会一定程度上破坏钱币的品相,但对于很多藏家来说,这种油墨戳印反而增加了收藏的意趣:是谁盖上了这些墨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墨戳上的文字又有哪些内容?一枚加盖戳印的江南币其实可以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民俗等历史的缩影。
给江南币加盖墨戳的群体一般分为官方、商业机构、民间,其中以钱庄、商行(米行、丝行、布行等)为绝大多数,这类都属于商业墨戳。此外,银圆对于晚清民初的大多数民众来说都是极为珍贵的东西,所以钱币本身也常常在喜事、寿宴、满月酒上被作为礼金赠送。客人在赠送礼金时,常常会在上面写下诗文、吉语,这类则算是民俗墨戳。下面是一些经由PCGS评级的江南墨戳币。
墨戳的本质,实际上是通过油墨和墨水,在钱币上进行压印或书写,以向钱币经受者传递信息的工具。给银锭等加上验银标记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在已属于近代机制币的江南省造上,墨戳为什么依然还被需要?想要解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先了解一下清朝晚期的经济背景。
清朝晚期,虽然官方采用银、铜并行的复本位货币制度,民间也遵循“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规则,但由于银圆铸造和流通没有受到严格的管制,市面上外国银圆(如鹰洋、站洋等)与各省银圆混杂通行。银元和当十铜元(等于十枚制钱的铜元)的兑换比率也是浮动变化的。那个时候能用得起银圆的富人毕竟是少数,通商口岸及江南富庶之地银圆相对普及,然而北方很多贫穷的农村,依然使用铜钱为主。
保真、打广告一举两得
币制混乱,不仅给平民的使用造成了不便,也给钱庄、商行增加了工作量。作为储蓄、贷款、钱币兑换的主要机构,中国钱庄(北方称银号,南方称钱庄)起源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时期。
北京的钱市胡同,一条五十余米,最宽处不过一米的巷子,在官办钱庄最兴盛时期,在官府允许下,钱市胡同入驻了十八位“金融经纪人”,这些经纪人就站在各自的案前吆喝或买卖,交易的内容大多是银钱兑换,或者是银票与银钱的兑换,“经纪人”的收入来源则是从每一笔成交款项中抽取的提成——这就是有名的“十八案”。
每天早上开盘时,白银和制钱的兑换比率都在这里进行公布,夜色还没褪去就来这里交易的商家在得知钱币行情后,立刻把信息飞鸽传书回市场,留在店里的伙计只要打开绑在鸽子腿上的字条就能迅速得知的钱币兑换信息,当天全市的交易标准便以这些信息为准。
在这枚经由PCGS评级的江南墨戳币中,我们能看到永和米行的字样。钱币透露着有关该商号的业务网络、钱币流通路径的信息,甚至还有商人的经商风格与为人准则。
在清末民初复杂混乱之币制的背后是一个政权跌宕,纷乱嘈杂的社会,但它也成就了今天多彩多样的中国机制币收藏市场。其中,墨戳更是由于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成为无数藏家把玩、品味的心头之好。集雕刻、书法、诗文、社会、经济史为一体的特点,也让墨戳也成为了江南省造等中国近代机制币收藏中特殊的文化现象。
声明:本文由“PCGS”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
延伸阅读
- 从江南戊戌倒字到辛丑六爪龙 论新品种发现 (2016-12-28)
- 孙浩:北洋34年与江南甲辰存世量为何这么多? (2017-06-27)
- 荒腔走板的戊戌变法:激进改革触动王公贵族 (2018-05-23)
- 浅谈江南制造局:规模最大却因铸币亏损两年 (2018-11-05)
- 揭秘庚子年宁厂停铸原因:质量参差 含银量低 (2021-02-08)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