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银币两元之争:清廷挽救统治时期的反映
http://www.shouxi.com 2020-06-02 09:23 首席收藏网
中国近代正式流通的第一枚机制银币,是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铸造的“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它是按在华流通的墨西哥鹰洋等外国银币仿造的,虽然重“库平七钱二分”,但在流通中实际上是每枚按“元”记值使用。此后,各省也纷纷仿效据此开铸银圆。
但这与中国传统的“银两制”不符,致使使用中与银两换算困难,极为不便。当时就有人提议铸造与银两制相符的一两银币。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京城拟开设银元局,军机处及户部就银币单位问题,电询各省督抚。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复电不必改铸,请仍其旧。但各地意见并不统一,引发了银币究竟是以计数的“元”,还是以计重的“两”为币制单位的“元两之争”。
当时人们对现代货币知识极为匮乏,不懂得国家应确立“货币本位制度”,不知道货币单位的重要性,各省铸造银币也只是应一时之需。
至1900年“庚子之变”后,清廷因甲午、庚子两次战败需负担巨额赔款,共计高达六亿八千万两,折合英镑一亿零五百一十八万一千八百八十四镑。而此时恰逢世界银价暴跌,最低跌至百分之五十至六十。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要赔付巨额的白银,还要忍受镑亏造成的附加损失。至此清政府才意识到原有“以计重为主的银本位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加之英美等国在与大清的商业贸易中,也颇感货币兑换不便,也要求其改革,在1902年的《中英商约》中就有统一币制的约定。
1902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后,重建了北洋银元局。他首先试铸了一两银币即“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一两”,因其一直就是“一两银币”的拥趸。、该币正面中圈内为楷书对读的“光绪元宝”四字,珠圈外上钤满文“光绪元宝”,下钤币值“库平一两”,中间左右分钤“户部”二字及星点间隔;背面中间钤蟠龙图案,外围钤英文,汉译为“光绪二十九年”,下为“户部”。整个钱币压印清晰,构图规整、大气。
“户部一两”系列银币共有5种面额,分别为一两、五钱、二钱、一钱及五分;小洋的图案相同,只是尺寸缩小,面额不同。
该套币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十六日开铸,拟在第二年发行。在民国三年的《造币总厂报告书》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初,银元议铸,每重一两为一枚,托日本正金银行代刻祖模,已而询诸日本造币厂。据谓‘各国通例,直径分度,视周缘之厚,宜增十四五倍,视中心则十七八倍。今铸一两重银元,在五洲银货中为最巨。其直径宜增于七钱二旧式着十之一。’一以防新旧混淆,一以防过厚音浊,奸民且易作伪之弊,至是熔银饼二,试之,果薄清而后浊。因请于直督,将圆径增十之一。遂命试铸,其后铸成凡六七千枚,而未发行。嗣发行者,仍重七钱二分,今所谓北洋造者是也。”
文献中不仅记录了该币正式开制前委托雕刻模具及试制的情况,还记录了银币直径与厚度的比例关系。但对为何最后未能发行,却语焉不详,让人疑惑。
仔细想想,其实也并不难理解。“户部一两”为中国最大的机制银元,在筹划之际朝野就寄予厚望,光绪二十八年海关报告书中记载:“袁宫保急图整顿,即拟铸一两重之银元,实于北方不无裨益。从来洋元虽按两计,并无一两重者,若能照一两广铸行使,当有准则矣。”
庚子之变后袁世凯在清廷的授意下,以天津为基地率先推行“北洋新政”,他动作迅速,成效显著。在北洋银元局的开办及经营过程中,袁世凯是雄心勃勃,也是倾尽全力。他当仁不让的扛起大清币制改革的大旗,也在情理之中。
但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特设了财政处,专门负责整理财物和着手解决币制混乱问题。户部造币总厂在天津已开始筹建,准备铸造新式国家货币。此时“户部光绪元宝一两”铸成尚未发行,北洋银元局再以户部名义发行银币,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不了了之。后北洋再铸造发行银币还是因循其旧,沿用了“库平七钱二分”。
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开始意识到货币本位制的重要,全国上下一致主张采用银本位制,于是银元单位“两”“元”之争又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铸造了第一枚流通机制银币,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此时竟然强烈要求改用一两银币。
该年八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疏力陈“两”单位的便益:“以前各省所铸银元,均依照墨西哥银元之重,合中国库平七钱二分。中国从前尚未有定划一币制之议,所铸龙元,专为行用各口岸,抵制外国银货进口起见,并未为厘定通用币起见,本属一时权宜之计,······中国一切赋税,皆以两钱分厘计算,而地丁漕者几两几钱,少者几钱几分,几厘几毫,几丝几忽,畸零繁重,若改两为元,实难计算。······兹拟即就鄂造库平一两银币,先行使用以 商情民情,兼体察各国商人情形,出纳利弊。”
获批后他随即在湖北银元局铸造发行了“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一两大清银币”。该币正面珠圈内钤满汉文“大清银币”,珠圈外上钤纪年“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下钤记值“库平一两”,中间花星间隔;背面中央钤面值“一两”,两侧钤双龙戏珠图案,币边缘钤英文,上钤地名“湖北省”,下钤记值“一两”,中间左右钤满文间隔。该币龙图生动传神。
张之洞此举得到了清廷的支持。该年十月二十三日上谕:“财政处奏酌拟铸造银币分两成色并行用章程,开单呈览一折,据称从前各省所铸银元,系属一时权宜,未可垂为定制。先在明定国币,拟铸造重库平一两银币定为本位;更铸五钱、二钱、一钱三种银币,与现铸之铜元旧有之制钱而行等语。整齐圜法为当今财政要图,著户部造币总厂按照所拟章程行知直隶、江南、湖北、广东各分厂赶紧铸造,嗣后公私收发款项,均应行用银币,以垂定制而昭大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户部为此决定撤销部分造币分厂,仅余九厂,一律由设在天津的户部造币总厂颁发祖模,统一铸币。此时户部造币总厂经两年的筹建已于光绪三十一年开工,户部造币总厂的设备是天津瑞记洋行从美国常生厂引进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厂以户部名义试制了币铭为“大清银币”的一套银币。面值有一两、五钱、两钱、和一钱四种。
该币正中为阴刻的“中”字,其外为对读的“大清银币”,珠圈外上钤满文币名,下钤币值,左右分钤“户部”及“丙午”纪年,最外缘环饰“水波纹”;背面正中是蟠龙图,珠圈外上钤“光绪年造”,下钤英文,汉译为“大清帝国银币”。此币设计新颖、别致,泉界俗称其“中字壹两”。
作为一两银币的忠实拥趸,袁世凯自然不能缺席。光绪三十三年,它在北洋银元局,将之前铸造的“户部光绪一两”银币简单的修改,将正面的“户部”改为“北洋”,背面的纪年由“29”改为了“33”,将英文厂别名称“HU POO”改为“PEI YANG”,铸造了“北洋光绪元宝一两银币”。
但事与愿违,一两银币无论是“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一两大清银币”还是“户部光绪一两”上市不久便遭抵制被迫停铸,而“丙午中字一两大清银币”甚至都未发行。因此时“七钱二分”的银币经多年流通,人们已习惯接受。一两银币终因不受各界欢迎而未能推广。
《造币总厂报告书》记载:“三十三年(1907)三月,度支部以一两银币不便行用,奏请仍铸通用银币,重准库平七钱二分为一元,纯银九、净铜一;三钱六分为半元。纯银八五,净铜一五;一钱四分四厘为二角,纯银八二、净铜一八;七分二厘为一角,成色如二角。由是,一两银币之制以罢。”
同年(光绪三十三年)造币总厂又试铸了一套“丁未大清银币”,图案与丙午略有变化,去掉了币面正中的“中”字,及左右分钤的“户部”两字(因户部已改为度支部),改纪年为“丁未”及六瓣花星。但币值也变成了壹圆、五角、两角、和壹角四种面值。
但此时主张“两制”的大臣如张之洞、袁世凯等竭力反对。在各方意见不能统一的情况下,此套主币重量定在“七钱二分”的银币也再度搁浅。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清廷颁布《币制则例》,确定了“七钱二分”银币为主币,“两元之争”才落下帷幕,但转过年清王朝就走向了灭亡。
现在的钱币玩家或有疑问,原本属开明派的张之洞,为何后来却倾向保守,变成了“一两银币”的支持者。有专家认为可能是他曾在此期间奉命至京师厘定学堂章程时,受了朝中保守派的影响。
这只是表象,其实这是张之洞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不同时期的自然反应。1890年张之洞铸造发行“广东光绪元宝”时,还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当时是全盘西化,主张“师夷之长以制夷”,正如他自己所说:“抵制外国银货进口起见,···本属一时权宜之计。”银币记值用“元”,是“洋务运动”时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不自觉的模仿。
而铸造“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一两大清银币”时,已是“清末新政”,特别是“元两之争”最激烈的1905年前后,更是“清末新政”政治改革的敏感时期。此时的清廷已是苟延残喘,变得越发地保守。先是设立“陆军部”,统帅全国军队;又将“户部”改为“度支部”,将铸币权和债券发行权收归中央。银币改用“两”计重,也是“清末新政”期间改革趋于保守的体现。在清廷的潜意识中将维护“传统”,甚至与维护“统治”联系在了一起。
“清末新政”是以张之洞的《江楚三折》为蓝本推行的,维护君主专制制度是其推行新政的主旨。支持铸造“一两”银币,其实正是他这一思想意识的反映。
声明:本文作者弘毅夫,转载自“铸在钱币上的历史”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 大树庙钱庄:识别仿品机制币制造中常见问题 (2013-12-18)
- 苏维埃也铸造袁大头? 市场赝品繁多谨防受骗 (2015-01-27)
- 清末民初金银本位争夺 铸就中国机制币名品 (2016-04-21)
- 谈古希腊币:度量单位多+美感强 机制币鼻祖 (2016-06-25)
- 揭浙江楷书买家神秘面纱 掷千金为了故乡梦 (2016-11-25)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