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远东第一金库 全上海最安全的地方(图)
http://www.shouxi.com 2019-11-03 09:09 首席收藏网
上海外滩金融街,在这条三里长的弧线上,五十二幢风格迥异的大厦鳞次栉比,形成了特别的金融风景线。其中,外滩二十三号中行大楼背后,滇池路上另开有一扇小门,门外不设招牌,到里面才能看到工行保管箱库的指示牌。拾阶而入,这座曾经的“远东最大保管箱库”,深藏其间七十八年,几乎没有改变,依旧对外默默运营着。
关于这座保管箱库的故事,要从多年前的一则旧闻说起:有一位年逾九旬的刘姓台胞,解放前移居台湾,1946年临走时,曾在此开立一个保管箱,用于存放他无法随身带走的两扎贵重物件,分别有宁波半座山的土地权地契、上海盛泽路上一处房屋的使用权证明、民国时期的国债、津津味素股票、银行存折、保险合同等。六十年以来,他一直心系故乡,委托亲友,希望能寻回当初存放的旧物。然而当时的箱号、钥匙、开箱合同等详细资料均已遗失。根据刘提供的少量线索,保管箱库工作人员翻阅了从1937至1949年间的上万份档案,最终确认这个“失踪”多年的保管箱身份。2006年,刘的儿子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终于打开了这只保管箱,里面的契据全部完好无损,让人惊叹。据称,解放后银行也曾多次寻访刘老先生在宁波的亲戚,均被告知其下落不明。1966年,在有关部门的公证下他们打开了该保管箱,罗列出物品清单后重新封存,确认了旧主的相关信息。这座“金城汤池”,不负当年刘老先生的信任,守护着他的珍贵财宝和回忆,终在四十年后重见天日。
远东最大的保管箱库
保管箱租赁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银行中间业务。解放前,不少大银行都设有保管箱库,外国银行如美国的大通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中国的国华、金城、上海、大陆、四明、盐业、浙江第一、广东等银行,甚至连通易信托公司、中一信托公司、福源钱庄、邮政储金汇业局等,都办理保管箱业务。其中,开办年代较早的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临近解放时,上海共有保管箱库36处,保管箱46000余只。上世纪80年代,为满足相对富裕的华侨和侨眷保管手头存款或金银首饰等物品的需要,保管箱业务又兴起于上海、广州。据不完全统计,当时10万多只保管箱约有七成被广大市民租用。工行滇池路保管箱库,曾经被誉为“远东最大保管箱库”,并运营至今,有着它得天独厚的的优势。
从照片资料上可以看出,其所处的中国银行大厦,在当时上海租界里,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34年4月,中国银行董事会决定建造一座大厦,供总处和上海分行办公与营业使用,预算基建费用600万元,希望此新式建筑,“象征中国银行之现代化,表示基础巩固,信孚中外”。而附近建筑英商沙逊大厦是当时的外滩第一高楼,英方不愿中行大厦的高度超过它,多次阻挠。因此中行大厦图样几经变更,最后决定只建15层,屋顶至底层高227英尺,虽然比沙逊大厦金字塔顶矮了60公分,但它完全是由中国银行自己出资,中国工人自己建造而成。1937年大厦主体工程大致完工。
而作为大楼的奠基层,在设计之初,大楼设计者就特别重视库房及保管箱库的设置,专程前往纽约欧文银行,请教建造库房的专家、工程师协助设计。最后,保管箱库全套设备公开招标,由美国纽克银库公司中标,当时造价合计在20.4万元美金。保管箱库完成后,面积总共500多平方米,除办公用房外,内库足有400平方米,堪称“远东第一”。四周是厚实的钢骨水泥及钢板,库门为圆洞式的,重达38吨半,厚85公分,分别装有两具密码锁及定时开启装置,须双人会同,各自转动掌握的密码才能开启,否则用电焊切割,甚至是当时的炸弹也无法破入。其厚重质感,要由两名成年男性同时拉动把手,才能缓缓将其拉开,而其精密程度,如若门框中间积有稍厚的灰尘,或者大楼震动,就无法锁闭。库门与门框的结合部还嵌有石棉条。因此,整个库房具有极强的防盗、防火、防水功能。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上海也只有这样一座精密而又完整的库房。
“库门上面的装饰钱币图案还有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工行滇池路保管箱的保管箱守库员沈烈告诉我们,“文革破四旧的时候,有一位人民银行的老职工,怀着热爱之情,将这几块装饰金属板偷偷卸下来后藏在身边,一直到改革开放后送还,于是我们原封不动地将它们装了回去。”
进入圆洞式库门,400平方米的房屋中,经扩建现已排列着层层叠叠的上万只保管箱,大小规格齐全,全部用优质钢材制成,表面终年涂着防锈凡士林。如今,它依旧保持着建造时的样子,只是在2004年增加了50多个大规格的箱子以及两间3、4平方米的保管室。
“现在的装修风格都是中国银行统一的,牌子也不让我们随便挂。2008年全楼重新装修后,将之前供客户清理物品用的十八间小房间打通,现在只剩下两间清理室。”
驰声走誉
“我们的保管箱库,不仅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在注重信誉和优质服务方面也是有口皆碑。”沈烈于2005年年底调入工行滇池路保管箱库,十多年下来,对这里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有不少老客户,还一直误会这个保管箱库是属于中国银行的,直到退箱后看到我们工行的标识。”原来,修建在中行大楼里的保管箱库在解放前的确属于中国银行,期间也曾被中央银行使用。解放后,原中行的整套班子搬到台湾,由人民银行正式接管。
改革开放后,人民银行上升为政策性银行,成立专业银行,进行了业务分类,中行大楼虽然重归新组的中国银行,但当时只负责经营外币业务,其中人民币业务部分,包括保管箱业务全部移交给了工行,这便是工行滇池路保管箱库的由来。“当时除了人民银行保管箱业务以外,很多历史遗留都移交到了这里,包括公私合营前那些小型银行的代保管箱。” 据沈烈回忆, 目前行里仍有两百多个保管箱是无头公案,刘姓台胞事件是这些悬案中少数成功找到租赁人的案例。“ 主要是时间过得太久了,很多箱子的当事人与经办人都不在了。我们有严谨的开箱规章制度,没有清楚的证明,我们是不能随便开箱的。以前开箱要验印,印章是非常重要的凭据,因此有些客户让故意让印章坏损一角,达到防伪的效果。现在统一是密码加证件。客户会留下各种有趣的密码,甚至有人贴上一张自己的照片。”
现在提到银行保管箱业务,一般年轻人知道的很少,而老百姓即便知道也很少有人去租用。“我们现在的客户群体以老年人居多,相对而言,素质比较高,家里有点底子。他们一般在箱子里存放一些古董花瓶、存折、金银首饰指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贵重物品,还有价证券、房契、情书、毕业证书、结婚证、个人日记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物件。也有文艺界、体育界的名人,会来存放一些奖杯、奖状等有价值的私物。陈逸飞在世时,也租用过我们的一间保管室,用来放置他的画作,当时放了百余幅作品。”
据说沈烈看到保管箱的箱号就能记起其主人的大致情况,从善如流地和客户打招呼。因此客户都感觉十分放心。他告诉我们:“在这里,保管箱也是有传承的,有客户至今还在续租着长辈曾经使用过的保管箱,里面不放任何东西,就是舍不得取消。他们早已经把这个箱子视为自己的东西,就像家中的一个储物柜,而后辈们权当留一个念想。”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注:作者任律,转载自“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 NGC专家访上海造币厂 揭秘熊猫币高品质原因 (2016-04-26)
- 赫维特设计金本位三鸟 参与建造上海造币厂 (2016-05-03)
- 上海早期资本家族故事:小校经阁与实业银行 (2017-12-08)
- 资本家族探秘之上虞经:3大掌门专走慈善之路 (2018-05-16)
- 探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 女神钞票最好赚? (2019-03-08)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