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成西就"不仅是电影名 清代花钱中就已存在
http://www.shouxi.com 2025-02-24 09:40 首席收藏网
说到“东成西就”,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1993年上映的港片《东成西就》。当年这部贺岁电影以癫狂的喜剧姿态横扫银幕,片中欧阳锋的香肠嘴至今仍是影迷津津乐道的经典。
坊间传闻,1992年王家卫拍摄电影《东邪西毒》时秉持一贯的风格,周期拖长,预算超支。为了对出资方有所交代,由搭档刘镇伟导演,用《东邪西毒》的原班人马快速拍摄了贺岁喜剧片《东成西就》。

作为对拍摄背景的调侃,电影的海报上都有把《东邪西毒》的“邪”和“毒”二字划掉而改为“成”和“就”,往往让人误以为“东成西就”是电影起名时发明的新说法。


其实“东成西就”是岭南地区古已有之的习惯说法,清代粤炉花钱上已经存在。就字面而言,“东成”与“西就”意为“东方成功,西方成就”,泛指“左右逢源,处处成功”,用于表达对事业顺遂的祝愿。

《尚书·尧典》中有“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原意指观测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以定农时。

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说“慨自唐虞成周之际,爰宅四时,东作西成,岁月时日,水火土谷,历世不易。”这里的“东作西成”除了《尚书》原本的含义之外,也引申指春种秋收。“东成西就”说法的起源或许与此有所联系。




近日在比较手头的暹罗瓷币信息时,意外发现其中同样有一套带有“东成”和“西就”文字的品种,“东成”和“西就”各有“钱”和“方”两种面值,四种都为八边形,正背面文字都为手写,正面周围另有青色轮廓。
就“东成”和“西就”文字的含义来说,不像是发行者的字号,而更像是作为吉语特意选择了“东成西就”的说法。



与之类似的瓷币另外还有发现两组,设计与“东成”“西就”两套大体一致,只是形状都为六边形。其中一组正面是“风和”,同样发现了“钱”和“方”两种面值。另一组正面为“云集”,目前仅发现了“方”一种面值。
无论“风和”还是“云集”与瓷币上常见的字号所用的文字都不太相符,让人怀疑是不是与“东成”“西就”出自类似的设计,取“风和日丽”或者“云集景从”的说法而来。或可期待未来相关品种的发现。
声明:本文转载自“南洋钱币志”微信公众号,作者:sinial 李骏。
延伸阅读
- 一字之差体现细节地位 中国古钱怎样算美品? (2014-03-14)
- 收藏古钱历史知识不可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14-10-23)
- 大明宝钞吸引英学生目光 剑桥:极具历史地位 (2015-09-02)
- 韩出土大量新莽货泉 对亚洲历史研究意义大 (2016-01-19)
- 闲谈邮币一家亲:T票重现16枚先秦古钱经典 (2016-05-09)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