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老货币形式贝币 部分地域沿用直至民国
http://www.shouxi.com 2023-07-04 09:23 首席收藏网
首席收藏讯 贝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货币形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流通范围广阔,甚至个别地域直到民国时期仍在使用,同时中国铜贝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本篇文章将以贝币为视角,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这种古老货币的资料信息和有趣知识。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以物易物交换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所以古人也很需要一种被大家广泛接受的物品作为交换媒介,也就是所谓的“一般等价物”。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东西曾被当作一般等价物,如米粟、禽畜、布帛、皮革、农具、龟壳、蚌珠、动物齿角等。经过漫长的选择和淘汰,最终海贝脱颖而出,并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夏晚期,贝币已得到使用,至商周时代,贝币的使用变得更加普遍。常见的贝币是一种带有槽齿的齿贝,人们通常将贝币串起来,以朋为计量单位,两串为一朋,甲骨文中的"朋"字就形似两串贝币相连的样子。青铜器铭文中常出现"贝五朋"等表述,而《诗经》中也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描述。与钱币相关的许多现代文字也都与"贝"有关,如财、赐、货、贵、贫、费、贾、赌、赔、贪、贿等,这无疑证明了贝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中国以贝作为货币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天然海贝时期、人工仿贝时期和金属铸贝时期。其中海贝作为最早的形式,具有多彩光洁、便携带、坚固耐用、可计数等特点。在人类进入渔猎、采集和农耕劳作的原始社会阶段,海贝一直以饰品的形式流传下来,根据考古发现显示出当时的贝壳,可能是通过不同部落间的物物交换逐步形成了货币的可能性。
我国广泛使用海贝作为货币,天然海贝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区,河南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贝币作为中国最早的原始实物货币之一,见证了贝币作为货币的创举。这些贝币种类繁多,其中大型海贝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黍斑眼球贝和蛇首眼球贝,而小型海贝则有货贝、拟枣贝等。这些海贝主要产于东海和南海的岩礁间,形状多为白色,空心、口部细长,通常带有对齿、背部隆起或经过人工磨平,两端常有磨孔以便穿系和携带。
随着商周时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意识到天然贝类货币已无法满足交换的需求,因此开始制造人工仿贝货币。这些仿制的玉贝、骨贝、陶贝和石贝等都是人工贝类货币的类型。人们将这些人工贝类货币的形态大致仿照自然海贝而制作,首先出现的是石贝,它是商周时代一种流通于公元前16至公元前8世纪的货币,另一种人工仿制贝币是骨贝,最早出现在夏末商初,距今已有超过3700年的历史,用兽骨刻成,较扁平,上下两端较锐,形状类似板状的枣核。由于与铜器长时间接触,出土时多呈现出翠绿色或淡绿色。
荀子的《王制篇》描述了当时货物流通的情况,提到了各地可买到的货物,如北方的走马大狗、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皮颜料、东方的海鱼海盐、西方的皮革毛织品旄牛尾等。这些描述表明货币的流通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使得商业活动逐渐兴盛。
而金属铸贝货币是以金属铸制仿贝型的货币,随着社会发展和冶炼技术的掌握而出现。这些金属铸贝货币包括无纹铜贝、铜仿大贝、金贝、银贝、锡贝和包金铜贝等。在商代晚期,中原地区开始使用青铜浇铸的铜仿贝,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标志着我国金属铸币的起源。来自山西保德地区的铜贝是世界范围内已知最早的金属货币,远早于公元前640年吕底亚古国铸造的琥珀金银币(土耳其境内小亚细亚半岛)。
初期的铜贝与天然海贝一样使用,春秋时期人们创造了包金铜贝,其身价大幅提升。在1999年,洛阳出土了一批东周时期的包金铜贝。包金铜贝是指在铸好的铜贝表面贴上一层薄薄的金箔,使其既具有华贵感又更加耐磨损,可以作为大额货币进行支付。此后还出现了由纯金银打造的仿贝币,但这种高级贝币存世量较少。这些金属铸贝的出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对冶炼技术的掌握和创新精神的体现。
古人为什么选海贝做为早期货币?
人类祖先在选择最早的货币时,面临着诸多考量,这个选择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当作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本身必须具有一定价值,并且具备一定稀缺性。其次应该耐用,易于保存和携带,并且大小相似。如果选择以牲畜如鸡、羊等作为货币,就有养殖成本,不方便计量价值。而且如果这种"活物货币"不幸死亡,也就失去了价值。所以在漫长历史中,聪明的古人终于找到了一种基本符合以上条件的自然货币,那就是海贝。
当时靠近海边的人是不是发财了?
需要明确的是,贝壳并不等同于贝币,因此无法随便"捡钱",贝壳作为货币的选择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在海洋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贝壳,但能够成为货币的品种却是非常罕见的。现代生物分类中货贝是个属,古遗址出土的贝币,大多数都是这个属内的货贝和环纹货贝两个种。
这些贝壳大都是小型海洋贝壳,成体大小不超过2.8厘米,大部分为1.8~2厘米长。它们的大小相似,重量均匀,便于计数,这使它们具备了作为货币的天然优势。除了主要的货贝(黄宝螺)和环纹货贝(金环宝螺),中国的古代遗址和墓葬中还出土有一些其他种类的贝壳,如虎斑宝贝(黑星宝螺)、阿文绶贝(阿拉伯宝螺)、黍斑眼球贝(初雪宝螺)和拟枣贝(爱龙宝螺),它们也有可能作为贝币参与了流通。
内陆的海贝从哪儿来?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贝币在中国广泛流通。贝币的出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至关中地区、南抵长江流域、北至长城附近,中原地区是贝币数量最为密集且规模巨大的地方。例如河南殷墟商代贵族墓葬常出土数十、数百甚至上千枚货贝,而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其墓中更是埋葬了超过6880枚货贝,相近时代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也发现了约5000枚海贝。
贝币主要出产自热带浅海区域,中原和西蜀的贝币并非本地产出。根据学者推测,其中部分或许来自中国南海产地,还有一些可能来自孟加拉湾甚至马尔代夫群岛。这些贝币通过进贡或转手贸易等方式,进入中原地区的经济贸易中心,并经工匠加工后再进行流通,通过购买、交换和赏赐等方式广泛使用。
一朋货贝能买什么?
在商周时代,成串贝币的单位是"朋",五枚为一串,两串为一朋。关于一朋贝币的购买力,不同的时期有各种记录。例如,在殷墟出土的戍嗣子鼎上的铭文中提到:商王奖赏下20朋贝,戍嗣子以此为资产制作了这个用于祭祀父亲的青铜鼎,但鼎的价值很难估算。另个例子是西周时期的卫盉(酒器)上记载了两宗土地交易,大致意思是价值80朋的玉器交换10块田地,价值20朋的礼服交换3块田地。按目前较认可的说法,西周是实行"井田制",据郭沫若提出的"周制百步为亩,一夫百亩"计算方法换算,这里的一朋贝,约可购买相当今天7.5至9亩的良田。
在中国一些边远地区,海贝仍然在局部范围内流通了很长时间,个别地方甚至一直使用到民国时期。在云南地区,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些地方仍然使用贝币作为零钱。还有在交通闭塞的怒江峡谷中,直到民国时期,一些区域也仍然使用海贝作为货币。比如一枚货贝可买一碗凉粉或一碗白酒、10枚可换一升粮食、50枚可买一头猪,80枚可买一头牛等。直到1949年,在深山地区开始直接使用人民币后,贝币才彻底退出流通。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首席收藏网 | shouxi.com 三戒)
延伸阅读
- 中国先秦时期的准货币浅析 从海贝到青铜戈币 (2024-06-21)
- NGC专家细说熊猫币计量史 克重单位曾有先例 (2015-11-20)
- 赵燕生:中国金币15年市场整体表现好于预期 (2016-02-17)
- 中国硬币文字标注:显纪念特性 维护名义价值 (2016-02-26)
- 中国称霸世界乒坛再夺冠 纪念币回顾国球史 (2016-03-08)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