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唏士洋行山羊头:香港代币名品竟为广告币
http://www.shouxi.com 2022-01-24 07:47 首席收藏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巴雷特藏品拍卖第二场中Lot 102的那一枚拍品——唏士洋行山羊头钱币。
Lot 102 Hong Kong: Jonas Brook & Brothers Token, 5 cents, 1870-90, weight 1.20g, unholed, billy goat on obverse, weight 1.20g,NGC AU58, NGC Cert. #3957229-013.
这种钱币正面为山羊头图案和“赞拿士布碌”字样,背面为“唏士洋行”和“香港”字样,直齿边,直径15.6毫米,重约1.115克到1.261克之间(巴雷特这枚重1.2克)。虽然有时会被称为“银币”,实际上材质是镍,并非银质。因为带有中文和香港地名的缘故,唏士洋行山羊头钱币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中国钱币收藏者的注意。
原本估价800到1,000港币的Lot 102最终以超过估价上限4倍的4,500港币成交,按这个比例在本场拍品中可以排到第9名,算是受到热烈追捧的拍品之一。
在过去的拍卖目录上,这种钱币往往评价甚高,甚至有称之为“香港代用币名誉品”的,亦有言之凿凿称“该币曾在香港、广东沿海等地流通,当值香港五仙、广东三分六厘同价使用。”这种没有面值标记的钱币来历究竟如何?是否真的曾经如此流通呢?
早年间唏士洋行山羊头钱币曾经一度被与英国鞋厂科威勒斯(Cordwainers)联系在一起。这家起源于13世纪的老牌鞋厂的名字当中的“cordwain”就是指一种山羊皮的皮革,因此在他们的标志中同样也包含了山羊头的图案。有所相似的山羊头图案自然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然而除了山羊头的图案之外,钱币上的其他要素“赞拿士布碌”、“唏士洋行”和“香港”与科威勒斯都没有什么共同点,这种钱币与科威勒斯鞋厂之间并无关系。
1952年在美国《钱币收藏者杂志》上出现了另一种误读,错误地将唏士洋行山羊头钱币与其他中国钱币并列,称之为“1941年云南5分银币”。基于钱币上非常明显的“香港”地名,包克对此说法提出了异议。
真正揭示唏士洋行山羊头钱币背景的还是英属地钱币之神Pridmore,他查找线索并采访了若干当事人之后,撰文刊登于1954年6月的Numismatic Circular杂志上。
正面的“赞拿士布碌”所指的其实是“Jonas Brook”,乔纳斯布鲁克兄弟公司(Jonas Brook and Brothers)是19世纪生产纱线的英国厂商,工厂位于约克郡的哈德斯菲尔德(Huddersfield)。布鲁克家族大约在18世纪末移居当地,威廉·布鲁克(William Brook)的三个儿子乔纳斯 (Jonas)、詹姆斯(James)和约瑟夫(Joseph)开创了这门生意,并使用了布鲁克家徽的山羊头图案作为品牌。
虽然山羊头直到1876年才正式作为乔纳斯布鲁克兄弟公司的商标注册,但是如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广告所示,早在1850年代就已经被作为商标使用。1896年,该公司并入高士公司(J. & P. Coats)。
“唏士洋行”的“唏士”指的则是“Hirst”,商标为耙子图样的“赫斯特耙”(Hirst’s Rake)是当时另一产自英国的纱线品牌,可能与曾任乔纳斯布鲁克兄弟公司合伙人的赫斯特(T. J. Hirst)有所联系。
在乔纳斯布鲁克兄弟公司和高士公司合并之后,山羊头和赫斯特两种品牌被高士公司继续沿用。这两种商标在香港正式注册也是在合并之后的1897年。不知道是否与赫斯特后续担任了高士公司的高管有关,赫斯特的品牌似乎被沿用得更久一些。
根据Pridmore当时采访所得,唏士洋行山羊头钱币是19世纪后期作为一种广告宣传品被置于香港市场出售的纸盒装山羊头或者赫斯特耙品牌纱线的盒子里。一方面可以起到品牌宣传的效果,另一方面这样的小东西容易受到小朋友的喜爱,间接或许也可以推动父母购买这两种品牌的纱线。也就是说,山羊头并不是作为流通交易媒介而发行的代用币。当年这些英国纱线在香港的代理商为著名的德资企业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香港礼和洋行任职的德国人劳伦兹(R. Laurenz)先生所述,礼和洋行并未参与唏士洋行山羊头钱币的制造,从英国运往香港的纱线盒子里已经预先装有这些广告宣传品。
按照1950年代香港当地人的回忆,作为一种好玩的小东西,当年确实有小朋友留意收集这种带有山羊头图案的钱币。只是被收集的唏士洋行山羊头钱币最多是作为一种玩物用于和其他孩子交换弹珠或者糖果,并不存在所谓“按照香港五仙流通”的情况。目前普遍将其称为“5分”的描述其实是一种误读,严格来说称之为“钱币”也不太准确。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唏士洋行山羊头钱币是“按照香港五仙流通的代用币”呢?一方面其大小与维多利亚时代的香港五仙钱币(直径15.2毫米)相类似,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想象,另一方面也无非是早年的币商为了满足钱币收集者的猎奇心理而故意为之。
如果Pridmore得知60多年之后当初的“按照香港五仙流通的代用币”之说流传至今,而且唏士洋行钱币在钱币收藏者中仍颇受欢迎,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声明:本文转载自“南洋钱币志”微信公众号,作者sinial 李骏。
延伸阅读
- 香港回归20年相关题材受捧 警惕虚假纪念币 (2017-07-01)
- HKCS学术论文推荐:解读二战纸币留下的谜团 (2019-03-05)
- HKCS学术文章:从黑森林到亚洲 看收藏新一代 (2019-08-12)
- HKCS学术文章:一文不值的纸钞竟破世界纪录 (2019-08-14)
- HKCS学术文章:从金砖到厂条看一段历史转折 (2019-08-16)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