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鼻钱深入解读:形制特殊 流通范围广时间长
http://www.shouxi.com 2021-07-22 00:13 首席收藏网
相比中原其他六个国家,楚国的货币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地处长江流域,远离中原地区,所以楚国货币无论是在型制、种类等方面与同时期黄河流域诸国货币文化有着重大的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以盛产青铜、黄金和白银而著称,有着先进发达的冶炼铸造技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体系,在境内主要行用有长足大布、蚁鼻钱,大额交易和赏赐时使用铜钱牌和金版。
本文主要通过考证蚁鼻钱的出土范围及其他相关信息,来简单分析一下蚁鼻钱的具体行用时间和使用范围。
一、蚁鼻钱的型制和称谓
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的主要货币是蚁鼻钱,青铜质地,大者长1.8厘米、重4克左右;小者长不足1厘米,重1.5~2.5克之间。基本特征是实心,一端钝,一端尖,正面突起,背面平或凹,在尖端有穿孔,或透或不透。正面铸有阴文,一个字或两个字,以一个字居多。
因为蚁鼻钱稍具海贝形制但偏小,所以有人将之称为“有文青铜贝。但是严格地讲蚁鼻钱不同于中原地区使用的交换媒介海贝,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货币体系,二者没有任何联系。这种称谓是一种误读。
早在宋代以前,蚁鼻钱就曾被出土,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干什么用的,根据其形貌而将其作为“镇蚂蚁”或“镇鬼怪”之用。最早记录这种钱币为蚁鼻钱是宋代洪遵《泉志》一书,“此钱其形上狭下广。背平,面凸起,长七分,下阔三分,上锐处可阔一分,重十二铢。面有文如镂刻,不类字,世谓之蚁鼻钱。”通过洪遵的描写,我们不难得知“蚁鼻钱”很早就已得名,“世谓之蚁鼻钱”可以证明其名称至少在南宋之前就已产生。但洪遵在书中并没有详细地说明刻镂的是什么文字。直到清代,随着中国泉学家的研究,正式确认它是楚国的货币。
蚁鼻钱的得名,说来也是非常有趣的,早先人们根据其中的“各”字贝币多释为“各六朱”、“圣朱”,认为其文字形体看似象一只蚂蚁爬在人的鼻梁上,于是市井中人们就以“蚁鼻钱”的名称相传,直到今天人们仍是沿用这一种称呼。
至于“鬼脸钱”这一俗称,至迟清代出现。清代泉学家根据这种钱币中最常见的“巽”字贝(亦有释为“哭”字),认为其看似非常象一张丑恶的鬼脸,所以又给其以“鬼脸钱”的俗称。如,清人蔡云《癖谈》一书中记载:“洪《志》有蚁鼻钱,乃旧谱上狭下广之说图之,今俗通称鬼脸钱,则额当在上,口当在下。”该定名来源是与蚁鼻钱上阴刻的文字、穿孔与轮廓关系紧密。
无论是“蚁鼻钱”或是“鬼脸钱”的俗称都只是人们一种想象的形容,现今发现的此种铜钱已经有30余种。
二、蚁鼻钱的出土地点介绍
据学者们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后,蚁鼻钱出土一百余次,出土量在15万余枚左右。
(一)湖北出土情况
1、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重21.5公斤。后清理20.5公斤,共计4745枚(其中8枚残破),钱文为“巽”字,这批铜贝的形制基本一致,平面略近椭圆形,一般长2、宽1.3、厚0.4—0.5厘米,正面凸起,背面平坦,平均约重4.37克[程欣人《湖北孝感野猪湖中发现大批楚国铜贝》,载《考古》1964年第7期;程欣人《孝感县发现的楚贝整理完毕》,载《文物》1965年第12期]。
2、1981年3月15日,湖北省黄冈县禹王城西北角土出一小陶罐,罐内盛满铜蚁鼻钱、铜圜钱、铜箭镞。[吴晓松《湖北黄冈县禹王城出土一批铜蚁鼻钱和其它文物》,《考古》1984年第12期]
3、1986和1987年,湖北云梦楚王城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50余枚蚁鼻钱。埋藏的文化层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早中期。
(二)湖南出土情况
1、1953年湖南衡阳蒋家山发现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中出土了“巽”字蚁鼻钱数枚[李正光《湖南衡阳苗圃蒋家山发现战国及东汉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4期]。
2、1953年,随着湖南长沙南门外东塘农学院6号战国墓的发现,又出土了“”字蚁鼻钱100余枚[《考古》1958年12期]。
3、1993和1994年,在湖南郴州韩国墓葬中出土蚁鼻钱共4枚,阴文文字均为“巽”,青铜质地[龙福廷《湖南郴州战国墓葬出土蚁鼻钱》,《中国钱币》1995年第2期]。
4、2017年6月,长沙望城区铜官街道花果村谭家坟山发现51座战国将士墓葬群,在已发掘的27座墓葬中出土34枚蚁鼻钱[任波《长沙发现51座战国将士墓出土省内罕见的蚁鼻钱》,《长沙晚报》6月4日讯]。
(三)江苏出土情况
1.1958年,江苏昆山县正仪乡出土蚁鼻钱约200公斤,约60000枚。
2、1985年3月20日,江苏泗洪青阳镇巨声村出土一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绳纹灰陶罐,罐中装有3200多枚蚁鼻钱[尹增淮、周文仪《江苏泗洪县出土的蚁鼻钱》,《东南文化》1987年第3期]。阴文文字均为“巽”,材质大部分为青铜,少数为铅质,约占总数的5%。
泗洪青阳镇地处江苏和安徽两省交界处,据《泗洪志》记载,该地春秋时属吴,后归越,战国时为楚国管辖。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赐春申君淮北十二县,其中就包括泗洪。
3、2008年5月31日,太湖县小池镇中心村发现6000余枚蚁鼻钱。
(四)安徽出土情况
1、2008年4月中下旬,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出土一绳纹陶罐,罐中有蚁鼻钱数量较大,总重约60斤,清理后计6000余枚。经确认,面文全为“各六朱”,仅发现一枚面文为“巽”字。这批蚁鼻钱主要特点就是形体较大,重量大多数在3克以上,铸造较为工整。[章新亮,陶治力,陶治政《安庆出土罐藏楚国蚁鼻钱》,《中国钱币》2009年第2期]
1、1978年,安徽宿县固镇出土3856枚。
2、1982年,安徽广德县誓节公社出土1150枚。
3、1982年,安徽剿县出土1000余枚。
4、1983年,安徽临泉县崔寨乡史庄村出土2355枚。
5、1985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安徽肥西县丰乐河北河零星出土蚁鼻钱2000余枚。[吕长礼,梅凌《安徽肥西县新仓乡出土蚁鼻钱》,《中国钱币》1994年第3期]
6、1985年8月26日,肥西县南街队出土一陶罐,罐中有重约25公斤蚁鼻钱,约10000枚,其中“巽”字占99%之多。[吕长礼,梅凌《安徽肥西县新仓乡出土蚁鼻钱》,《中国钱币》1994年第3期]
(五)其他省份出土情况
1、1972年,山东曲阜董家庄公社大城村出土一批蚁鼻钱,重19.2公斤,计15978枚,均为“巽”字[孔繁银《曲阜董大城村发现一批蚁鼻钱》,《文物》1982年第3期]。
2、1985年2月11日,河南省镇平县公安局破获一起文物走私案,缴获了一批文物,包括蚁鼻钱191枚。
2、1987年.河南固始县出土蚁鼻钱4700余枚,其中,“各六朱”字400枚,“君”字37枚,“全”字3枚,“忻”字4000枚。
3、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内蒙古额济纳旗温图高勒苏木格日列勒噶查出土3枚蚁鼻钱,阴文文字均为“巽”。该遗址为汉代居延故地以驿道[庞文秀《内蒙古额济纳旗》,《中国钱币》1995第1期]。
4、陕西咸阳市长陵车站都出土有124枚蚁鼻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勘查小组《秦都咸阳故城遗址发现的窑址和铜器》,载《考古》1974年第1期]
此外,1982年2月安徽繁昌县还出土两件蚁鼻钱铜范。其中1件长27、宽10.7、厚0.95厘米,重1055克,范面有64枚蚁鼻钱腔;另一件有65个蚁鼻钱的钱腔。这些钱腔主要分为四排,中间有主浇道与每个钱腔相通。范的正面型腔内有凸起的阳文,文字的下方有一凸起的圆点,与出土的蚁鼻钱上的凹圆点一致。
三、蚁鼻钱合金成分
楚国蚁鼻钱的合金成分不尽相同,铜含量最高80%,最低29%;铅含量最高70%,最低10%;锡含量最高17%,最低0.3%。其中有些铅含量超过了铜。
对这种现象,有学者做了认真的考证和对比[汪昌桥、渭桥、吕长礼等《楚铜贝合金成份的分析研究》,载《中国钱币》1995年第2期。]认为含铜量70%以上的蚁鼻钱出土地点在楚国腹地湖北,铸工较好,用料比例合适,铸造年代相当于战国早中期或稍早些,代表了楚国早中期的铸币水平。
含铜量在60%~70%左右的蚁鼻钱,出土地点在湖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年代相当于战国中晚期,代表了楚国中后期的铸币水平。
含铜量40%~60%的蚁鼻钱,出土地点多在安徽东北部、江苏北部以及山东南部,大小轻重悬殊,铸工不精,为楚国末期的铸币,年代当为战国晚期。
四、几点结论
通过分析蚁鼻钱的出土地望的考察地点和合金分析,结合史料分析,我们可以做出一些较为科学准确的推测:
1、蚁鼻钱的形态比较原始,所以它的铸造时间可能要比长足大布、铜钱牌和金版的时间要早,最早铸造时间可到春秋晚期。
2、蚁鼻钱通用的地区非常广泛。因蚁鼻钱个头小、重量轻,以个计值,便于携带,故流通广泛。至今为止,蚁鼻钱大量发现于湖北、湖南、江苏、山东和安徽地区,证明它的流通区域非常广泛。这种大面积使用,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它的流通时间非常长。
3、从蚁鼻钱特征来看,铸工精湛、重量足的时间早,铸工粗糙、重量轻的时间晚些。
4、从蚁鼻钱品种来看,“巽”字流通最多,通用时间最长,可能是所有品种蚁鼻钱中铸造时间最早的一类。
对它的解释有“贝”、“咒”、“竞”、“晋”、“哭”、“巽”等多种释读,当前从“巽”者居多。“巽”字之含义目前难以判断。
5、通过梳理出土地点,我们不难发现在楚国晚期都成寿县遗址鲜有大批量蚁鼻钱的出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
声明:作者王纪洁,“钱法堂”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
延伸阅读
- 浅谈古代货币:楚国蚁鼻钱似鬼脸 比指甲还小 (2017-10-16)
- 日本出土2千年前中国古钱 佐证历史海上贸易 (2017-05-25)
- 海昏侯墓出土金器:量大工艺精 戳记含义待考 (2021-02-19)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