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钱币收藏趣事 文学巨匠也爱淘宝琉璃厂
http://www.shouxi.com 2020-10-21 09:52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在100块大洋就够一家三口一年生活费的民国时期,鲁迅先生的月工资就达300—400大洋。1919年(民国8年),鲁迅先生为了母亲、兄弟及其家眷到北京同住,买下了八道湾11号一套“三进大四合院”(一进就是一个一圈房子加一个院子,三进相当于三个院子连在一起。)花了3675块大洋。也就是说,先生一年工资可以买一套高级四合院。如此吸金能力,秒杀时下金领。可1923年鲁迅购置阜成门小宅时,那800大洋的房款还是东拼西凑借来的。家中并无陆小曼那样能折腾的太太,经年累月的高工资都花去了哪里?或许,其中相当一部分买了古董吧。
藏泉遗稿,实为笔记
1912年,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同年随教育部迁到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鲁迅在北京前后共住了十五年,那时的北京,遗老遗少一堆堆卖家当强撑度日,是收藏家浪里淘金的黄金时代。生长于书香世家的周樟寿先生对文玩自然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度。但领工资的鲁迅毕竟比不了庞莱臣、张伯驹这样的豪富,钟鼎器或“石渠宝笈系”依旧是拿不动。因此,在京期间,他所购的文物,多为金石、书画、碑帖、拓片等。鲁迅在日记中说过,他“尚复月掷二十余金”购买这些东西,“以自娱悦”。鲁迅对于我国古代钱币具有特殊的爱好,在北京居住时,他常去琉璃厂的广文斋,李竹泉等古玩铺购买古钱币,还经常到小市一带的地摊上收集古钱币。
新中国成立以后,鲁迅的家人及一些热心的社会人士自发地将大批“鲁迅文物”捐献给国家,其中大部分为鲁迅手稿。在鲁迅博物馆成立之前,这批手稿被保存在当时的北京图书馆。为了方便管理,这些手稿中,没有名字的,均依据其内容暂定一名称,以便登记。其中一套13页23面的共1936字的手稿,记录了上自唐下到明永历的1311种版式的钱币。这批手稿得名《泉志》。
《泉志》是否是鲁迅的研究成果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疑问。多年后,鲁迅博物馆研究员叶淑穗女士在《一册鲁迅关于古钱币的手稿》一文中给了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叶淑穗说:“对于这份手稿,当年有的同志认为可能是鲁迅关于古钱币研究的未完稿,还有的同志认为是鲁迅抄录某部钱币书籍的抄稿。带着这些疑问,本人查遍了鲁迅藏书中有关古钱币的书籍,也查找了《鲁迅日记》中记录的鲁迅曾经购买的有关钱币的专著,以及其他有关钱币的书籍,如《历代钞币图录》《古泉丛话》《四朝钞币图录》《古泉精选拓本》等等,均未见与鲁迅这件手稿文字内容相同的章节。而后笔者又从有关单位的图书馆借到一部鲁迅购买过但鲁迅藏书中已不存的《古今泉略》,经过反复推敲,发现鲁迅的钱币手稿记录的正是该书的内容。”
经核对,用鲁迅的《泉志》手稿与《古今泉略》相关部分的内容基本吻合,鲁迅关于钱币的手稿应称其为对《古今泉略》有关章节“撮要简述”的笔记更为确切。
鲁迅日记记载,1913年8月18日,“往琉璃厂广文斋买古泉二十一品,银二圆六角。又赴直隶官书局买《古今泉略》一部十六册,十二圆,《古今待访(问)录》一部一册,四角。”以当时一名住家保姆半年工资购买的这部《古今泉略》可以说是鲁迅钱币收藏的知识地图。透过《泉志》手稿,我们可以想见,当年鲁迅在灯下一边阅读,一边在高25.3厘米、宽16厘米的兰条九行竹纸上临摹有关古钱,并将倪模所说特征用最精炼的语言提炼概括出来进行标注的专注神情。
偏居一隅,学问很大
很多时候,世间事就是这样神奇而诗意。鲁迅生于1881年,与《古今泉略》成书相去近60年。中国干支纪年的历法中,60年是一个轮回。早鲁迅出生60年,有位老者,于烛火下拓铜钱、做研究,写一部被后世钱币爱好者奉为经典的书。他叫倪模,生于乾隆年间。彼时,大清尚如日中天。
倪模(1750—1825),字迂存,号预抡,又字遇林,号韭瓶,世居大雷岸。这个“大雷岸”就是“不越雷池一步”典出之地——雷池乡。倪模生于殷实的耕读世家,“美髯须,长尺许,道貌充腴,巍然山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古人中进士和现在考入“985”断不可同日而语,没腔调的如范进闻喜致疯;运气好的则能登堂入阁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偏得倪模是一股清流,志在“交耐久朋,无欺心语,作有益事,读未见书”,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此公闲云野鹤到嘉庆十八年,才因日子过不下去勉为其难赴任安徽凤阳府学教授。道光四年(1824年)任满后,即回到雷港老家,筑室二水山房,继续从事他的收藏、研究和著述事业。
倪模生平有两大爱好:藏书、藏泉(古钱币)。他根据史书里记载的知识,按图索骥收古钱;收了古钱后,又用各朝代钱币制度与特征来详加考证,并补充完善相关史料与知识。浸淫于此18载,倪模得古泉2000余品,其中明刀藏300余枚,收集古泉拓图达4000余品,他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古今泉略》。但此时,此公又因“双线收藏”和只出不进,将日子过到了穷困潦倒。《古今泉略》也是“无力授梓,仍弃囊中”。
成书后不久,倪模仙逝。天平天国战乱后,《古今泉略》书稿一度不见踪影。直到光绪三年(1877年),其从曾孙倪文蔚(著名书画家、清代名吏)得知同邑方姓人家仍存其稿,于是用200金将其赎回,交由自家“经锄堂”制版,并请当时名泉家杨惺吾、饶登秩两先生校勘监印,这才让倪模的《古今泉略》走向社会,流传后世。此书刻工精细,装订考究,校勘质量高,图文精美。古钱币学家王贵忱先生在《古今泉略》题记中称此书“图文并胜,资料性强,是一部大醇小疵,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之巨作”。
这部差点失传的巨著在复出行世36年后,引起了鲁迅先生的注意与喜爱。他不仅花大价钱购买了此书,而且据此系统进行了古钱币研究。鲁迅在阅读倪模《古今泉略》时,着重根据不同时期各种钱币的折值、文字、纹饰和材质进行鉴别、梳理和归类,用最精干的文字保存了原著菁华。自此之后一二年,鲁迅收藏古钱币的兴趣大增。从1913年8月16日到1916年2月,仅鲁迅日记记载其购买古币就达25次。
可以说,《古今泉略》将鲁迅领进了门,使其从一个凭兴趣“瞎买”的文玩爱好者成长为术业有专攻的古钱币藏家。而鲁迅的慧眼相择和潜心研究,也使其成为倪模古钱币收藏与研究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乱世收藏,癖出有因
在吾辈“80后”“90后”的印象中,鲁迅是舌枪笔剑的民主战士,是气壮山河的左联盟主,任你千军万马,没在怕的。然未历经乱世的人或许不能体会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无奈。彼时,最勇敢的灵魂也会彷徨、无助。消磨于收藏、研学的那些时光里,或许就藏着这样的鲁迅。
1912年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那几年的中国,几乎一年一变天。动荡的年代,有志之士必然会活跃在历史的舞台,可有时,却架不住舞台时不时地坍塌。
刚到北京时,鲁迅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北方的萧条景象,不禁慨叹:“弥望黄土,间有草木,无可观览。”再加上袁世凯统治下的教育部完全是一个官僚机构,每天除签到之外,基本上无公可办。“材做终日极无聊赖”,这种情形下,鲁迅开始逛逛古董店,买些小玩意,翻翻故纸堆,做点小学问。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密切关注北京大小文官,生恐他们反对或不服。笔墨之祸古来有之,文人自危,蓄俗癖以示胸无大志,逃避耳目,保全身家。世态如此,绝非文人胆小怕事。就是那几年,袁世凯一枪送走了宋教仁。
相比嫖、赌,养小妾捧戏子,买买古董书画已经算是极文雅了。但收集、研究历史文物确实可以掩人耳目。袁世凯的狗腿子满心满眼要找激进分子,遇到收古董的老古董,便觉得他们应该与政治无缘,是安全的。
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也说:“我便离在这屋里抄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
从《鲁迅日记》可见,1912至1917年间,有关买古籍、碑帖、古钱的记述络绎不绝。而1918年参加新文学运动后,鲁迅便将“藏癖”搁置了。或如破云的旭日,这位战士,以走出书斋小世界的方式,登上了他的舞台。
然一如光影相随,任何一件事都有其两面性。收藏、研学古钱币的那几年或许印证着鲁迅的郁郁不得志,但“藏癖”亦使其获得了知识与力量,更慰藉了他的心灵。
鲁迅自己也说,“一方面可以研究中国字体史,另方面可以作为写中国文学史的风俗习惯的正确了解的一面”。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鲁迅称自己的文章“决不是英雄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而只是“深夜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是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我想这是鲁迅当年为收集古钱币、收集历史文物游逛各类地摊时留下的真实印象,也是他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投射。
在时代的洪流中,他自感人微力薄,却仍期望能以一己之力,将这个蕴藏着无数璀璨的老国家推送到更高、更美好的地方。
声明:本文转载自“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作者孙正夷。
延伸阅读
- 鲁迅与钱币:古泉收藏大家 龙凤图案设计者 (2016-03-11)
- 解读民国国徽:鲁迅参与设计 汇聚十二章精髓 (2018-11-03)
- 猫王:鲁迅不仅是民族魂 更是中国的钱币学家 (2018-12-12)
- 鲁迅日记中的钱币收集 不重高档偏爱先秦布币 (2023-02-13)
- 论放大镜与钱币收藏: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2015-11-25)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