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秦代古钱文字释读 为何有不须读的"一"
http://www.shouxi.com 2018-05-11 09:19 首席收藏网
古钱文字的释读,往往有一个渐趋合理的过程。先秦环钱中有一品种,一般认为是秦国所铸,旧读“重一两十二铢”、“重一两十四铢”,然而有两个问题。一是“二”、“四”与“珠”之间均有一横画,读为“一”则不可通,于是只好跳过不读;二是即使假设其为砝码,形制上固然奇怪,实物的重量亦似出入不定。后来戴葆庭先生等人主张应该读如“一珠重一两十二”、“一珠重一两十四”,以“十二”、“十四”为记数,在钱文的落实安排上的确妥贴得多,是以今人多从此说,不过或许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探讨。
古人描述单个物体,通常不特意冠之以“一”,否则容易被视为累赘多余的蛇足。即以古钱文字而论,大约只有“一刀平五千”算得别有韵致的例外,那也与其特殊的形制有关。这两枚环钱,其实应该就读为“珠重一两十二”、“珠重一两十四”,前面的那个“一”,应是提示起读位置的符号,无须另读。
假如只有这种环钱存在此现象,那会是难以说明问题的孤例,幸而并非如此。“太清丰乐”钱自从二○○○年宜兴出土约四千枚之后,铸地的归属似乎不再见有争议了,然而直到近年还有人说亦可读“天清丰乐”,便是出于未曾明了“太”字之上的一横是起读标识的缘故。细观其文字,姑不论如读作“天”则裆下两点如何安顿,其首横从未见有一品与下面笔画相连的,总是孤立于上,且比例上与其余笔画也不甚协调,并为一字是不恰当的。
铜镜上也有类似的情形。汉镜铭文亦常有以一横画作起读标识的,有时也用一到三个圆点代替,晋元康元年镜上则演变为一朵美丽的珠花了,隋练形镜上的珠花更加规整。此外,汉简上亦有以一横画作为起读标识的现象。由此当可推断,古时器物铭文以一横画为起读标识乃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习惯,珠重一两、太清丰乐只是此习惯在钱币制作上的反映而已。了解这一规律,对于将来新发现器物的文字释读,应该可以有所帮助。
声明:泉闻创公众微信号授权转载,本文原作者熊白
延伸阅读
- 一字之差体现细节地位 中国古钱怎样算美品? (2014-03-14)
- 收藏古钱历史知识不可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14-10-23)
- 大明宝钞吸引英学生目光 剑桥:极具历史地位 (2015-09-02)
- 韩出土大量新莽货泉 对亚洲历史研究意义大 (2016-01-19)
- 闲谈邮币一家亲:T票重现16枚先秦古钱经典 (2016-05-09)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