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铁骑席卷亚欧 武强文弱致八思巴文失传
http://www.shouxi.com 2016-06-30 07:05 首席收藏网

死文字又称死字,是指在古代使用过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到了现代失传,不再使用的文字,这些文字因失传无法解读而成为天书一般的存在,成为众人热衷研究的对象,其中包括女真文,契丹文,蝌蚪文,夜郎文等,而蒙古的八思巴文也是其中一种,它不仅在书本中可以见到,在古钱中亦有身影。
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本名罗卓坚赞,意为“慧幢”,系西藏萨嘉人氏。天生聪慧,少时便可讲读佛法,令人惊叹。淳祐七年,八思巴随父归附蒙古,由于佛法高深,备受蒙古人尊敬。公元1260年,忽必烈尊其为“国师”,并任其中原教主之位。
当时,蒙古人所用的文字是回鹘文,但忽必烈认为回鹘文无法表达蒙古语语音,因此颁诏,令八思巴创制新文,并在全国实行,称为“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文”。八思巴文属拼音文字,共有40余个字母,可以“译写一切文字”。然而,因为字形难以辨识,并且人们对汉字的依赖,使得推行遭到了极大阻碍,导致八思巴文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
不过,忽必烈并未就此放弃,为了更好的推行八思巴文,他下诏令“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即各种文书都用各民族固有文字和八思巴字并行。虽然表面八思巴文得以被人接受,但实际上已成为摆设。最终,当蒙古帝国灭亡以后,八思巴字亦被废弃,甚至在蒙古贵族退回草原之后,也没有太多使用八思巴文,使其成为一种“死文字”。
如今,许多钱币藏家除了在史料外,还可以在元代货币中见到八思巴文的身影。由于元代主要流通纸币,铸钱比其它朝代都少,且多以汉文钱为主,因此用八思巴文铸过钱币版式及数量有限。如元钞面值两旁各有一竖形长方框,框中有的写有汉字,有的写有八思巴字,有的则是汉字、八思巴字的对照。
元代政府铸行的八思巴文铜钱有元世祖忽必烈的“至元通宝”、元成宗的“元贞通宝”和“大德通宝”、元武宗的“大元通宝”当十大钱、元英宗的“至治通宝”、元顺帝的“至正通宝”等。它们的释读与一般古钱读法不同,顺序为上、下、左、右,因为八思巴文是从左到右直行书写,与汉文书写顺序正好相反。
元代铸行的八思巴文铜钱,除大元通宝当十大钱和“至正通宝”部分铜钱较多外,其余皆为少见,在历次拍卖会中都会获得众多藏家的青睐,从首席数据库中可以查得,在上海泓盛2010秋拍-中国钱币专场中,一枚“贰拾伍文”背穿右八思巴文“权”字大型铅锡试样,以287500人民币成交。
声明:首席收藏(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首席收藏网|shouxi.com 杰克)
延伸阅读
- 解元八思巴文钱币:忽必烈迁都下令创新文字 (2018-02-07)
- 南方日报:银元稳涨势持续 宁多花钱也要好品 (2014-01-06)
- 叶卷深寒:探究西班牙银元中国流通地理演变 (2014-02-12)
- 百年老屋挖出128枚银圆 找不到继承人需上交 (2015-05-18)
- 专家称"土豪金"有错字 解读人民币元圆之争 (2015-12-17)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