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清银行兑换券:中国首套凹版雕刻纸钞
http://www.shouxi.com 2017-02-01 08:52 首席收藏网
首席收藏讯 晚清时期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中华大地上的银行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当时由于金融管理不严格,导致各家银行纸钞无限制发行,使得中国货币市场混乱,民众苦不堪言。宣统初年,摄政王载沣为了统一纸币秩序,准备发行大清银行兑换券,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却最终能够令此钞胎死腹中,成为如今纸钞藏家眼中的珍品。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病重。十九日气息奄奄的慈禧,召集张之洞等军机大臣,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储君,隔日光绪皇帝去世,在光绪皇帝去世的第二天,慈禧也死去了,依慈禧懿旨,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清朝进关后的第十代帝王,是为宣统帝,其父亲载沣则为监国摄政王。
26岁的载沣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虽然被推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实际皇权的宝座,但由于留过洋见过世面,因此并没有乱了阵脚。载沣掌权后,开始实施纸币发行的集权制度,以解决全国各省市的币制紊乱,他主张由度支部通过大清银行发行一种全国通行的兑换券,以逐渐代替地方金融势力发行的各种各样钞票。
于是在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颁行《兑换纸币则例》,将纸币发行兑换事务统归大清银行管理,逐步收回其他金融机构的发行权,纸币名为“大清银行兑换券”,票版正面左侧,均有摄政王载沣的胸像,票的中间上方印飞龙图,下面印长城和农民种田图。
大清银行兑换券由当时朝廷高薪聘请的洋技师海趣设计,据海趣的学生说,海趣为了使他绘刻的载沣胸像逼真,提出要亲眼看一看王爷的“庐山真面目”,得到允许,于是特地做了一套中国朝服穿上,前往拜见摄政王载沣,随后即着手绘图和印制。
虽然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发行早于1910年被批准,但是在1911年才开始付诸印刷,此时已是辛亥革命前夜,清政权岌岌可危。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这套有载沣像的一元、五元、十元、一百元四种的大清兑换券即停止发行,胎死腹中。
大清银行兑换券不仅是中国第一套采用雕刻钢凹版技术印制的纸币,而且由于当时《兑换纸币则例》的规定,此套有着统一币制的历史意义,最难得是,大清兑换券的试色样票存世甚少,难以集结成整套。因此使其具备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受到了历代纸币藏家的欢迎。
声明:首席收藏(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首席收藏网|shouxi.com 杰克)
延伸阅读
- 盘点纸钞上人像风云之清代:最早肖像票问世 (2015-05-11)
- 盘点纸钞人像风云之清末民初:王朝因它灭亡 (2015-05-12)
- 元代币制:纸钞泛滥 权钞铸钱助恢复信用危机 (2015-09-24)
- 新疆60亿圆:中国最大面值纸钞 等价一盒火柴 (2016-01-26)
- 纸钞上的大清帝国:西直门宏伟 武当胜景迷人 (2016-02-26)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