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式金融代表之山西票号 汇兑业务近乎被垄断
http://www.shouxi.com 2023-12-12 09:52 首席收藏网
乔家大院是中国清代民居的代表性建筑(整个院落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精巧,工艺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
除了设计和工艺,这座古宅的灵魂在于,这里由晋商创造了一代商业传奇历史,建立起类似现代的金融信用中心。
实际上不仅仅是乔家,山西商人成为当时国内商业和金融界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山西票号的主要业务类似我们现代银行业的核心业务——汇兑、存款、放贷、发行小票(可当纸币流通),其中最为有名业务规模最大的就是“汇兑”,也就是客户委托票号作为付款人进行付款。
关于晋商票号,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在乾隆年间,由平遥商人雷履泰始创,往来四川和天津的商人把银钱都交给雷履泰的商铺进行汇兑,而雷则收取一定手续费,后来雷履泰将票据汇兑业务开向了全国。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日昇昌记”。
但是民国六年 (1917年) 的《山西票商成败记》一书, 论述山西票号应创设于清朝初年。
2006年 《山西档案》曾登载过一篇明末晋商识银鉴宝的“目录”
该目录的复制件被祁县档案馆征集归档。
据描述,该“目录”使用的纸质是棉纸,书写字体也具有明朝的特征和风格。
“目录”上全国各地当时的银锭称谓都有,将所列的元宝银锭名称,和清代各地银锭的名称以及器形类别表资料进行对照,清代并没有此"目录"中的称谓名称。
通常钱庄的银锭种类少,地域范围狭窄,而此目录中涉及的银“币”种类和多币种使用的范围广,更类似票号的特征。其出处应为票号用资料。
据作者柳崇正介绍:汇兑庄用于汇兑金钱银两计算汇费的依据,当时叫汇水。汇水系按路途远近、平色(银色)高低、银根松紧、关系厚薄和客户协商而定。而这里的平色(银色),就是这份“目录”内容中提到的元宝银锭的平色,是商家内部识银鉴宝的绝密资料。当时祁县商人运用此小小的“目录”,做出了可以一纸汇千里的惊人举措,号称“汇通天下”,取得了“执金融之牛耳”的美誉。
这张明末的元宝银锭"目录",是目前发现票庄内早期买卖银两、汇兑银两使用的规则和依据,是考证票庄起始年代的物证。
晋商建立起的金融帝国,可谓抓住了发展的有利时机,同时也深谙官商联络之道。
第一,山西商人们极力交好清朝的政府官员、王公大臣。如“蔚盛长”票号与庆亲王关系非比寻常,“百川通”票号与晚清中兴名臣张之洞等等。
第二是帮助贫寒士子,在清朝,许多士子家境贫寒,付不起路费。于是沿途的票号就顺势推出清朝版的“助学贷款”业务,帮助贫寒士子入京应试。同时票号对有希望而且靠得住的官员进行垫资,为这些官员提供活动资金,一旦官员发迹,手掌大权,那公私款项又会存入票号,促进票号的发展。
正是这样的业务让晋商与清政府关系极为牢固,清政府规定开设票号需要同业联名担保,因此基本上汇兑业务被晋商所垄断。
这也是山西票号能“汇兑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平天国兴起后,晋商票号开始帮朝廷运送税款,据说此后30年,共计运送税款将近6000万两。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但是巨额的财政资金就是一把双刃剑,票号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利润背后也暗藏着危机。
光绪末年大清成立政府的官办银行(一家大清户部银行即后来的中国银行,一家交通银行)逐步抢占票号各项业务,另一方面随之辛亥革命革命爆发,社会大动荡,遭到存款人挤兑,在大清朝垮台的同时,拥有大量政府汇兑业务的票号又无法收回借款,无法应对动乱,纷纷破产,一个金融体系瞬间瓦解。
正所谓成也官僚,败也官僚。山西票号随着大清这艘巨船,迅速兴盛,也迅速沉没了。
声明:本文转载自“古泉文库”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 浅析最早票号山西日升昌 开创民间银行业先河 (2024-01-31)
- 清朝京城金融大观:票号日臻发展却暗藏危机 (2018-07-11)
- Tao:简述清代江西地形银 九江大槽起于清初 (2014-01-16)
- 英现大规模维京海盗宝藏:罕见银锭奇特别针 (2014-10-17)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