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馆藏精品前世今生 存有最早宋代钞版拓片
http://www.shouxi.com 2023-09-18 10:28 首席收藏网
辽宁省博物馆的“中国古代货币展”是国内博物馆少有的关于历代钱币的专展,而且这里保存着一张在中国货币史中占重要位置的,发现最早的宋代钞版——“千斯仓”钞版的拓片。
这张用“千斯仓”钞版制作的原拓,是研究中国货币产生与发展的实物资料,极其宝贵。这块最早出土的宋代钞版早年流失海外,最初发表在奥平昌洪所著的《东亚钱志》。
据最新统计,“千斯仓”钞版拓片在国内仅存五张。“千斯仓”钞版拓片为什么会在辽宁省博物馆呢?
很多钱币学人都知道,辽博的钱币展品主要是以清代著名钱币学家李佐贤(1807—1876年)的藏品为基础,来呈现我国货币的发展变迁。
李佐贤在清代古钱学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家,他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不仅是清代极有影响力的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收藏家,而且是著名的书画鉴赏家。李佐贤常到街市、厂肆浏览购买古籍、文物,每遇奇钱异币,不惜重金购买。同治三年(1864年),他完成《古泉汇》一书,
《古泉汇》作为清末的泉谱,对比今天的钱谱来看,肯定是过时了,图片是手摹刻板印刷,而且里面难免有些分类或者考证的错误。
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古泉汇开创了钱谱的考证分类,在首、元、亨、利、贞五集64卷中,收藏各类钱币及钱范5003品。从西周时的原始布,到明末清初的“洪化通宝”,共计钱币3128枚、钱范9个。仅"明刀"的背字即有一百五十四种之多。
《古泉汇》记录钱币形制、钱文变化、铸造方法、流通地区等,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那么,“千斯仓”钞版的拓片是李竹朋所藏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辽宁省博物馆现藏李佐贤的泉品,并非从李氏家族直接获得,这中间还牵扯一段关于泉币聚散的泉坛往事。
李佐贤去世后,藏品被后人散出,其中大部分被著名著名金石家、藏书家、甲骨文学者罗振玉(1866年—1940年)获得。
罗振玉是近代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政治立场非常守旧,在清朝灭亡后成为溥仪复辟的中坚力量,甚至在伪满洲国的建立和满洲国改行帝制等过程中,他都是非常积极。
但他同时也是近代著名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和大收藏家。罗振玉最重要的成就是整理敦煌文卷 ,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 ,以及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等等,罗振玉在各个领域的文献著作也很多(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他还致力于农学及教育事业。对于我国近代史的文化、文献都有着卓越贡献。
清朝末年,罗振玉曾仕清任学部及农部官员,多次出国考察,与日本学界交往密切。辛亥革命后,他避居日本京都,在京都郊外的净土寺附近,建宅“永慕园”,园内建有图书室,因他的著名藏品北朝写本《大云无想经》而得名为“大云书库”。
民国三年(1914年),罗振玉通过俄国学者伊凤阁获得了9页的《番汉合时掌中珠》,他将其石印出版。此后,经过多次增补,再次将该书石印出版。另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罗振玉抄写了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字书《音同》,并将其刊印。
《番汉合时掌中珠》和《音同》的面世,使得西夏文字的释读成为可能,从而推动了西夏文献研究的展开。
虽然罗振玉重扶清室的信念始终如一,然而满州国的皇帝——溥仪对罗振玉印象颇坏。在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溥仪认为罗振玉就是一个以复兴清室为名,行贩卖假古董为实的骗子。
1919年,罗振玉由日本归国,起初寓居天津,1928年末,携全家迁居旅顺,于当时的新市街扶桑町购地建房,此址即今日之辽宁大连旅顺口洞庭街16-2号。1931年,罗振玉又于屋后购地建起藏书楼,将原藏天津的全部藏书与包括青铜器、古钱币在内的金石藏品移至此处,沿用当年日本图书室旧称,名为“大云书库”,这些古钱币包括但不止于李竹朋《古泉汇》书中藏品。
罗振玉死于1940年,他的藏品一直保存在大云书库,直至东北解放后,由东北人民政府接收,将其移交至东北博物馆也就是今辽宁省博物馆入藏至今(《古泉汇》稿本现存山东省图书馆)。
在辽宁省博物馆的陈设展板上可以看到:李佐贤的藏品全部装帧在特制的匣盒之中,精细雅致,洋洋大观。这些古币静静地展示着几千年过往的变化,仿佛在对人们说:“瞧,这就是真正的历史呀!”
声明:本文转载自“古泉文库”微信公众号,作者:宋捷、十味生。
延伸阅读
- 从辽宁发现中原钱范 谈战国时期的恩怨情仇 (2017-10-25)
- 常临币独秀入藏英博物馆 承载城市古老记忆 (2016-03-17)
- 周祥:博物馆馆藏纸币数字化已完成初步阶段 (2024-03-13)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