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俗钱币变迁 明清錾花锤鍱工艺达到巅峰
http://www.shouxi.com 2023-01-04 09:55 首席收藏网
民俗钱是古代社会比较常见的一种工艺品,表达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愿景,形似正用品流通钱,故一般划定为钱币范畴。古人以物寄情,自古以来,民俗钱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文献来看,民俗钱不但为皇室、贵族等上层社会喜爱和使用,民间平民百姓也非常乐于接受。
众所周知,人们对一件物品制作形状的选择,是凸显人们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技术史学家乔治·巴萨拉曾讲到,“一件人造物并非仅仅是一件仓促赶制出来以满足需求的无生命物,它是一种构想出来的人了心灵的活的遗留物,因为民俗钱起源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葬俗理念,最初是以随葬冥币的身份出现,故民俗钱在产生之初,造型完全仿照金属铸币,早期样式大都是方孔圆形,可谓是简单写实。而且为便于佩戴,有一部分外缘上部中间位置有一纽,用丝绳系挂。因为民俗钱是在特定情况、为某种特定目的铸造,不是批量生产,故除少数一些常见品种为普通商品外,大多数品种都比较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俗钱功能的不断拓宽,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民俗钱逐渐形成不同的形状,包括如意状、花卉状、元宝状、锁形、鱼状、葫芦状、树枝状等,但圆形造型一直占主导地位。民俗钱有大、小、薄、厚等多种形态,穿孔有圆穿和方穿两种。民俗钱最早图案以星宿图为主流,后来出现了向世俗化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转变,在明清时期工艺达到顶峰。
民俗钱的书体表现形式有阳文和阴文两种,以阳文居多。书体有篆、行、草、楷、隶等多种字体,其中以楷书和隶书为主。有的文字加以变形,讲究装饰性。有的文字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将文字图案化,形成新的纹饰。还有的钱文在书写布局时,利用钱币本身的特征,进行再次创作。如“唯吾知足”钱。钱文本身为“隹五矢止”四字,中间借用了钱币穿孔,把这四个字连在一起,即一口四用,右、上、左、下旋读,形成“唯吾知足”四字。
民俗钱的材质因功能、用途、使用者不同,材料略有差异,目前所见有金、银、铜、铁、铅、锡等,也有少量玉、骨、瓷、象牙、木、玳瑁等材质。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玳瑁(一种海龟)材质的开元通宝,这是目前存世绝无仅有的玳瑁币,由印度传入,属于寺庙供养钱性质。
金银是贵金属,是财富的象征,同时也被认为具有延年益寿的功能人们对它总是表现出特别的偏好,故金银常被上层社会、富贵之家用来做民俗钱。尤其是银,因为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诸多作用,故银质民俗钱铸造较多。总体而言,贵金属材质民俗钱主要出自王室贵族、富贵人家,一般平民百姓主要使用铜质。我们今天所见,一般考古发掘品和传世品以青铜、黄铜和红铜质地居多。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民俗钱有官铸和私铸两类,以官铸为主流。一般而言,官炉铸造出的民俗钱制作精美,铜质精良,钱径大而且厚重,钱文清晰,深峻挺拔,内穿工整,有些品种的精美度完全不亚于行用钱,甚至超过正用品钱的铸造质量。同时,民间铸造的民俗钱亦不乏上乘制作,不拘一格,代表了当时当地民间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取向。
民俗钱的制作方法与正用品流通钱一样,绝大多数是范铸和翻砂,有的直接雕刻或打制而成。明清时期,少部分直径较大的民俗钱还使用有錾花工艺,地章表面产生“阳刻”、“阴刻”等立体的装饰效果,这种技术的运用,使得钱币表面产生了多层次、多变化的视觉感受,突显钱币表面的立体感。此外,有的还采取锤鍱制作工艺技术,这些细致且精湛的手工制作将民俗钱推向历史新高,产生不少经典作品。
今所见还有铜鎏金、银鎏金、铜镀银的民俗钱。古人认为,金银之气可以驱邪,鎏金或鎏银、镀银之后,民俗钱的使用威力可以增大,故这几种工艺在民俗钱制作中受到欢迎。
清代以后,点蓝工艺的形成,为民俗钱的外表增添了色彩和活力,其表面被烘托出典雅艳丽、高贵大气的感官效果。人物绘制采用白描的手法,大都是标准写实。在民俗钱的制作工艺中,还引入中国传统的镂空技法,钱体空灵剔恿、玲珑精巧,给人一种腾跃的美感,纹饰既有简单的几何图案也有精美繁缛的人物和动植物图案。
声明:本文由“钱法堂”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作者:王纪洁。
延伸阅读
- 币章上的戏曲:中华文化令人震撼 民俗韵十足 (2018-05-14)
- 浅谈民俗钱:展古代艺术观念 堪比最早纪念币 (2020-04-06)
- 民俗钱上的端午节:驱五毒显民众信仰与习俗 (2020-06-24)
- 浅析民俗钱工艺特征 由早期星宿图转向世俗化 (2022-12-12)
- 浅谈民俗钱装饰纹样变迁 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 (2023-04-12)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