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元钞发现过程 曾深埋废弃古城5个世纪
http://www.shouxi.com 2020-10-09 09:43 首席收藏网
纸币虽然是中国古人最早发明使用的。但是,最早发现中国古代纸币的却是一位名叫科兹洛夫的俄国人。他所发现的元代纸币,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因为印证了《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关元代纸币的记载,而轰动了欧洲。
下面结合元钞被发现的过程,向大家介绍元朝完备的纸币制度及其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知道,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已经发明使用纸币了,但是,因为纸质的东西不便保存,因此,并没有纸币实物传世,后人只能通过文献记载来了解个大概。但是,二十世纪初,一位外国探险家却意外地发现了中国元朝的纸币实物,而轰动世界。
发现元朝纸币实物的俄国人科兹洛夫,是一位著名的中亚探险家,1908年初受俄国地理学会派遣第5次来中国探险时,在内蒙古阿拉善一座被废弃的古城——哈拉浩特,发现了元代的“宝钞”。
科兹洛夫发现元钞的过程颇有点传奇,仿佛被深埋了5个多世纪的元钞就专门等着他去发现似的。
科兹洛夫费尽艰辛第一次进入哈拉浩特古城挖掘时,只找到了一些古文书、佛像、纺织品、陶瓷以及古钱币等。就在他准备离开古城的时候,才偶然在一堆沙子下挖掘出厚厚一沓灰纸。因为每一张上面都盖有红色的官府印章,科兹洛夫因此认为这是中国的纸币,就把它们装进箱子,向青海进发了。
他此行的计划是经青海湖进入黄河上游考察,但是他心中总是惦记着哈拉浩特古城,似乎有什么在召唤着他。于是他又折返阿拉善,再次挖掘哈拉浩特古城。这次他选择的是古城外的一座佛塔,打开佛塔后发现了堆积如山的经卷、图书,以及各种材料制成的佛像。他足足忙碌了4个多星期,才将挑选出来的300多件佛像和2000多册书籍打包装箱运回了俄国。
这批文物的价值不可胜计,其中有两点最为引人注意:
一是有大量的西夏文图书,西夏文是党项人仿照汉文的造字法则另外创造的一种文字,西夏政权覆灭之后,西夏文就随之消失了。元朝以后,就已经完全没人认识了。科兹洛夫发现的大量西夏书籍,对于了解西夏的历史和文化自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其中还有几部西夏-汉文字典,这对释读西夏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俄国因此成了世界上西夏学的研究中心。
另一点就是盖有官府红印的古代纸币。这些纸币经过俄国学者的辨认,被确定为是元朝的纸币。虽然《元史》中记述了元代的纸币,但是,在此以前根本没有人见过元钞实物,不知道元代的纸币到底是什么摸样。当年秋天,俄国将其中的一部分在彼得堡俄国科学院亚洲博物馆展出。因为这是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古代纸币实物,立刻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当时正好有日本学者在欧洲考察,途径彼得堡时,就将展出的元钞拍了照片带回日本,送给了在日本的中国学者罗振玉和王国维。罗振玉随即把它们收进了他正在编辑的《四朝钞币图录》中。尽管这些照片都是隔着玻璃拍的,模糊而且没有比例,但是,这却是中国人第一次见到元代纸币的实物照片。
中国人近代第一次见到元代纸币的实物是在新疆。那是1909年正月,就在科兹洛夫到达哈拉浩特前后,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县,有一位农民进山砍柴,意外地捡到一个包袱交给了官府。官署里的人发现里面有一张“中统元宝交钞”纸币,于是又上交给了正在主持编篡《新疆图志》的新疆布政司王树柟。
王树柟虽然在新疆作官,却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知识面非常广泛,对经学、历史、地理、金石、文字甚至对俄国、希腊的历史都有研究。他仔细检阅之后,就将这张元钞收进了他正在编纂的《新疆访古录》中,还附了一张他临摹的图。这就是王树柟比照实物亲手所描绘的“中统元宝交钞”纸币摹本,面值为2贯。并题写“收藏家所仅见也”,意思是说以往的收藏家从来没有见过这类东西。
王树柟的《新疆访古录》因为印数很少,流传不广,所以这张很重要的纸币始终也没有被人重视。此前世上已发现的“中统元宝交钞”全是1贯面值的,面值2贯的只有王树柟描摹的这一张。可惜的是,这张2贯文的元钞实物,在王树柟画过之后,就下落不明了。
上面介绍的两次发现都发生在清末。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元钞又有四次重要的发现。
第一次是1959年,文化部在西藏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西藏的萨迦寺发现了2张元朝的纸币,一张是“中统元宝交钞”,面值1贯;另一张是“至元通行宝钞”,面值2贯。1996年我曾专门去萨迦寺考察过那两张元钞。
第二次是1960年,在江苏无锡一座元代夫妇合葬墓中,出土33张纸币,全部是“至元通行宝钞”,面值有500文和200文两种。
第三次是198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重修白塔时,发现1张“中统元宝交钞”,面值为10文。
第四次是1985年8月,在湖南沅陵江边的双桥镇,施工取土时挖出一口棺材,在随葬的衣物中发现一个小锦包,里面是一叠纸币,全部是“至元通行宝钞”, 共有7张,每一张一个面值,分别是:500文、300文、200文、100文、50文、30文、20文。其中,30文面值的,是国内发现的元钞中唯一的一张。
有人可能注意到了,清末2次,建国后4次,总共6次发现元钞的地域分布很广,并且元钞的面值也都很小。这说明元代纸币已经是百姓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货币,流通全国,畅行无阻。这需要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做保证。
下面我们就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元朝使用纸币的情况。
蒙古人使用纸币,完全是受了金朝的影响。这是因为给蒙古人创制立法、度支理财的大臣,多一半都是金国的汉人。他们在金朝纸币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给蒙古人制定了以纸币为主的货币制度。
早在忽必烈称帝之前,蒙古就曾经在华北地区发行过三次纸币:
第一次是太宗窝阔台时期,第二次是宪宗蒙哥时期,第三次是忽必烈称帝之前在自己的封地发行的交钞。
这三次持续的时间都很短,流通的地域不广,影响也不大。但是,第二次发行的纸币,因为被1253年奉命出使蒙古的法国传教士鲁布鲁克,记载在他写给教皇的出使报告《鲁布鲁克东行记》里了,因此成为欧洲人最早见得到纸币。
鲁布鲁克是这样描述蒙哥纸币的:“契丹通行的钱是一种棉纸,长宽为一巴掌,上面印有几行字,像蒙哥印玺上的一样”。
这是欧洲有关中国使用纸币的最早报道。但是,因为《鲁布鲁克东行记》是写给教皇看的,知道的人不多。因此,在社会上的影响反而不如后来的《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大。
据文献记载,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之初,原来计划是像南宋一样,铜钱和纸钞并用。后来因为听从了刘秉忠的阴阳术数之说,认为蒙古人不适宜使用铜钱,才专门行使纸币的。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说辞,忽必烈决定选择使用纸币是由当时华北地区的现实条件决定的。
这是因为首先自金代以来,华北地区的铜钱以及铜料便严重不足,铸钱的成本巨大,这是财力空虚且正与阿里不哥争位的忽必烈所难以承受的。其次,作为称量货币的白银,主要用于上层的赏赐,底层的民众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加之白银价值高,使用时又需要称重验色,完全不适合百姓的日常小额交易。最后,印造纸币的成本低廉,便于操作,而且民众也已经普遍接受。同时也便于收兑华北地区各个割据势力所发行的纸币,实现货币的统一。
因此,忽必烈在称帝的当年,就颁旨开始印造纸币。在此后不及一百年的历史中,元朝曾经先后发行过四种纸币,它们分别是:忽必烈即位后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简称“中统钞”)和“至元通行宝钞”(简称“至元钞”);武宗时期发行的“至大银钞”,时间非常短暂;最后一次是顺帝时期发行的“至正钞”。其中,最初由王文统主持发行的“中统钞”最重要。
王文统是一位精明能干的政治家,很受忽必烈赏识,登基后就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实际负责政务。王文统认真总结了金朝发行纸币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发行中统钞应该遵循的原则,大致有五条:
一是中统钞没有时间和地域限制,可以在境内各处长期使用;二是各路原来发行的旧钞,限期尽数收换,不再流通;三是各种赋税,都收中统钞;四是以银作钞本,可以随时兑换白银;五是印钞只限于流通,不许挪作他用。
上述措施,保证了中统钞的信用。另外,元朝政府还在各路设立交钞库(或称行用库)作为兑换机关,同时下发新钞和相应数目的钞本银,也就是准备金。百姓持纸钞来兑换白银、用白银来兑换纸钞,或是用旧钞兑换新钞,都依数支发,每两收取手工费三分,收兑的白银就作为准备金储存在钞库。
应该说中统钞发行之初,管理制度完善,购买力一直都比较稳定。但是,从平定南宋前后开始,元朝政府将加印纸币作为弥补财政亏空的手段,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就开始了不断的贬值。
一变于武宗的“至大银钞”,再变于顺帝的“至正钞”。两次变更钞法,都违背了忽必烈当初专行纸币的政策,试图纸币与铜钱并行流通,最终陷入了南宋以及金朝曾一再出现的钱重钞轻的通货膨胀之中,终至一发而不可收。因此,可以说元朝最后的灭亡与纸币制度的破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声明:本文作者王永生,“永生说钱”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