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海银饼:晚晴沙船商联合抵制鹰洋而铸
http://www.shouxi.com 2020-07-27 09:48 首席收藏网
咸丰六年(1856),上海道以本县的三家号商名义发行了一套银元,币面没有图形,只有文字,银饼上标明年号时间、地名、商号、监造人及工匠名字、成色重量。正背均四行,每行四字,共三十二字。正面:“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某某某足纹银饼”;背面:“朱源裕监倾曹平实重壹两银(或五钱)匠某某造”,面额分壹两及伍钱二等。发行一两银饼的有王永盛、郁森盛、纪正记三家,发行伍钱的有经正记和郁森盛两家。银匠分别为:丰年、平正、王寿、万全。“曹平”即“漕平”,是上海地区通行银两的标准,它源于漕运,漕平壹两合36.6克,与银饼自重基本相符。“足纹”即“纹银”有清一代称符合标准的白银为“足纹”。
清人沈宝禾在《忍默恕退之斋日记稿》中记录了咸丰五年(1855)上海著名船商有二十四家,而王永盛、郁森盛分别位列第一、二名,经正记位列第十三名,均为上海著名沙船商,实力雄厚。沈宝禾日记中写道:“今早即拜王永盛桐村于咸瓜街,……此为船商之最著者”。他在上海船商二十四家名单的签注里提及的“一 王永盛 桐村”。
李鸿章在同治元年(1862)六月十三日的《上海一口豆石请仍归华商装运片》中写道:据船商王永盛等联名禀称,沿海编岷,自开北洋海禁以后,造船出海各随地产地土着,贩运懋迁,迄今三百年来,藉此谋生……
如上所记,大豆运往江南的海上运输一直由沙船航运界承担,之后由于外国的蒸汽船也参加了航运,迫于竞争压力,沙船业界在诉苦情之时,将王永盛沙船商号写在最前面,可见,作为业界代表王永盛沙船商号在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王永盛沙船号的王承荣,在咸丰九年时,还身兼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慈善堂——同仁辅元堂的董事。
沈宝禾于咸丰五年(1855)日记中有“郁森盛泰峰于乔家滨,……此为船商之最著者”,记述的附签上的二十四家名单中“二 郁森盛 乔家浜”。当时船商中排在第二位。郁家是上海的望族,号称“沙船七十余艘,雇工二千多人,企业遍于申江,人称郁半天”。郁森盛曾于1855年,即“咸丰银饼”铸造前一年捐输白银二十万两给上海道,用以修筑因上海小刀会起义而毁坏的上海县城墙。此事见王韬《瀛壖杂志》。此二十万两白银想必第二年即1856年铸成“咸丰银饼”用以修城募工费用发放,并由上海道统一支付。
沈宝禾在日记中又写道:“经正记芳洲于药局弄同仁堂,……此为船商之最著者”,在附签上的上海二十四家船商名单中,“十三 经正 记 芳洲”。同治《上海县志》第二十三卷中有记载,“经纬,字芳洲,浙江上虞人,幼孤寒,在沪习业起家,初艰于嗣孽孽为善,于邑同仁堂,后倡为辅元堂,补同仁所未及,兼司育婴堂。癸丑之乱(小刀会暴乱),各堂董星散,纬不忍听乳妇诸婴之陷,誓与堂存复,竭力措米薪,凡十有八月,而城复委办善后与邑绅士,悉心筹画纖悉钩稽……”经正记芳洲在上海艰苦起家,热衷于社会慈善事业,创建了同仁辅元堂,特别在上海小刀会暴乱时,尽力救助了大批受难的妇女儿童。
至于上海银饼的铸监朱源裕,我们在传世的“道光二十六年”及“道光二十九年”的“江海关”五十两银锭上也看到了“朱源裕”的名字。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始,清政府在上海设“江海关”,对过往的商船征税,并由上海海关道衙门自设银炉熔铸宝银,称“海关道元宝”。可见朱源裕当为银炉业公信力卓著人物,并为官方承认。
明末清初,外国银元开始流入,渐为国人接受,至道光年间“洋钱盛行,凡完粮纳税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其时外国银元已流行沿海并深入内地。如早在嘉庆四年,乾隆宠臣和坤被抄家时清单上就有洋钱五万八千元,可见当时洋钱势力已达北京。
在“上海银饼”发行前,上海市场银两向以西班牙“本洋”为主要货币。十九世纪上半期,由于西属墨西哥独立,这种在墨西哥铸造的“本洋”来源断绝,“本洋”在上海求过于供,一些大商人趁机大量收囤,更加剧“本洋”供求矛盾。到1856年。“本洋”市价竟较前涨高八成以上,致使上海市面“本洋”越来越少。1855年。上海道接受驻沪外国领事门要求,准备推行新币——墨西哥“鹰洋”,与“本洋”一起流通,而当时上海“鹰洋”作价大大低于“本洋”,故遭到上海商民抵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1856年上海道以船商名义发行的“上海银饼”,一方面为应付流通中的货币之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对“鹰洋”的一次抵制。我们从当年驻沪外商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据1856年11月29日在沪发行的英文《北华捷报》报道:“约在同一时期,上海道采取了一弓两弦(指上海道推行“鹰洋”的同时又发行“上海银饼”)的政策,决定以纯银铸成一两重银来普遍流通。他成立一个组织,就他所有粗糙机器来说,他成功地生产出一种可赞赏的银饼。下面就是这个银饼很精致的两面。其大小形状似银元,有花边,实重壹两,我们相信人民之间是会收受的,但对商业则不会发生任何影响,因外每月只能生产三千枚而已“。
有关上海银饼的铸造,当年在上海的一位外科医生兼传教士英国人William Lock hart,中文名为雒魏林。曾于1844-1857年在上海传教,并开设了一家医院。他目睹银饼的铸造过程,写道:“首先制成银版,就是把熔化之银液灌注到铁质的饼模上,这种饼模就像普通子弹的模型,每一套三块。银板经过称秤重量之后,就可以进入打印之手续。如果过重或过轻,就立刻送回火炉熔化。这些银块如果大小合适,重量准确,就把表面挫平,使之光滑平整,然后送去打印。压印的中文行字,有重量、制银币地方、银匠姓名、商名及地方政府官吏姓名、时间和皇帝的名字。”
“压印的钢模有正背两部分。钢模的工具呈四方形略大于银板,在钢模上雕刻钱文和银饼圆形。背面的钢模与正面钢模接合在一起成四方箱型(钢模现今存在Jermyn博物馆)。用一大块花岗石作为压印的工具,这块石头以垂直方向,放在10英尺之高度,系在木架的绞盘上。石头约有200磅重量,用绳系之并升举在绞盘中,以待下垂滑压。方型号箱里正背面的钢模中夹放着银板,石头下面包着一层厚纸。当一切就绪时,木钉放松,石头就降落在钢模上,银版就这样被压成银币。之后石头再升举,以便作下次压印之用。”
“银币”之齿边是用很简单交叉的花纹制作的。这种交叉的花纹用雕刻在八英寸长的狭窄的钢板上,然后放在同样长的铁槽中。这样可以使银币延着轧槽上的钢板溜过,将银币的边放在轧槽沟中的交叉花纹钢板上,用大拇指和二指着银币,然后用木槌在银币的边缘上轻轻地捶打。这样齿边的花纹就压印出来了,于是铸银币的过程全部完成,就交商号去使用”。
“咸丰银饼”传世很少,且都标为咸丰六年,实际发行时间仅半年,说明发行很不顺利。因制作简略而“一经发行,赝鼎百出,以致信用失坠,不久就宣告废止应用”。加之产量低,成本高,在当时难以与“鹰洋”竞争,其失败也在所难免。
王永盛、郁森盛,经正记作为上海最大的沙船号商,拥有大批沙船,从事沿海运输,对上海港区的形成和上海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们还开设钱庄,他们铸发的上海银饼,是上海最早的自铸银元,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以两为单位的银元,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也为清末上海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声明:转载自“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作者傅为群 。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