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学文:易银业为金业 童福盛家族的另一历程
http://www.shouxi.com 2020-03-23 07:22 首席收藏网
首席收藏讯 作为业界最有口碑的钱币门户,首席收藏论坛一直注重纯粹钱币收藏家交流、分享、学术交流。近日,业界资深金银锭专家stephen(戴学文)在首席收藏论坛发布原创帖子,通过详细内容,介绍了鲜为人知的银锭知识,以下为《“易银业为金业”-昆明兼销铺童福盛家族的另一段历程》帖子原文(略有调整):
盛极一时的昆明兼销业,因清末废两改元的政策,被迫停业。从光绪十年之前已开始铸造,随后发展成为纳税于官、交易于民的主流货币-云南牌坊锭,被迫退出市场,转往滇南思茅、普洱,甚至滇缅边境续铸,至1930年代仍大量供应著边区贸易的需要。(注1)
当时,省城兼销铺,除了陈元昌等少数业者转往滇南继续发展外,大多被迫关闭或转业。童福盛,可说是昆明兼销铺最具实力的人物,参与公议公估、汇号公估、公估、官公估等阶段牌坊锭的铸造,更被推举为各时期公估商,名列“常估”,在众公估之中,地位最高。清末,面对货币政策丕变时,童氏家族选择易银业为金业。这个决定,同时也影响了许多同业,如胡万镒、朱裕源等亦陆续跟进。
根据《昆明童芹生先生墓表》记载,清末带领家族转业时,童福盛早已去世(确实时间不详),做下决定者乃其子童凤彩(字芹生)。在此之前,童家以铸银为业,拥有童福盛号、福盛广记、福盛源记(号)各铺号。到了民国十五年(1926),童凤彩以七十五岁之龄辞世。(注2)
清末民初,是童氏家族事业的转型期。除了以“福盛源”在改朝换代的空窗期,曾短暂铸造牌坊锭之外,主力已转向,另成立的“福源盛”,经营金店业务。所打造的金银饰,成色佳、技艺精湛,不久就成为昆明最具知名度的银楼之一。民国十三年出版的《昆明市志》,福源盛与宝成、万镒同列三大银楼。除此之外,福源盛,更受官方钦定代铸各式勳徽章等,地位更形特出。民国十五年在童凤彩去世时,就是在此风光背景下,云南名士陈荣昌特别为其撰写墓志铭。
虽係一介民间银楼,但,福盛源打造的金饰银器,精雕细琢,美仑美奂,至今仍极受海内外收藏界的重视与欢迎(注3)。民国期间,福源盛的经营,传到第四代童相之手,因故进行改组,抗战爆发前后,改用“老福源”之名,重新开幕后,仍执业界牛耳,与宝成、裕宝两家,并列三大,直至解放后才告一段落。(注4)。
注释:
(注1)笔者,《牌坊锭新考》,2011年。
(注2)《昆明童芹生先生墓表》:“…梓贞公弃养,先生绍箕裘历有年所矣,既乃睹时局之变迁,谓政府倡导银元较银锭为优用,人情惟便是趋,若墨守旧贯,将与读父书不知化者同归于败,遂改絃易张,易银业为金业,诏诸子从事。…民国庚午年二月十七日以寿终于家,春秋七十有五,乡评曰简穆…”。
(注3)林业强主编,《宝蕴迎祥 承训堂藏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2007年。
(注4)“老昆明名媛们用的老银饰长啥样?”,《大观周刊》,2018年12月。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席收藏网|shouxi.com 戴学文)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