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英金融奠基者格雷钦与劣币驱逐良币定律
http://www.shouxi.com 2019-04-06 09:33 首席收藏网
这枚大银章上,有一个戴帽、留须、面容消瘦、目光深邃的绅士头像,从周边的文字看,他就是托马斯-格雷钦爵士(Sir Thomas Gresham)。银章硕大且厚重,直径96毫米,重386克,系百年前一家欧洲的人寿保险公司发行的,赠给了公司的财务官鲍狄埃。令我感兴趣的是,该保险公司的名称为格雷钦保险公司。无法考证这家存在于100年前的保险公司与400多年前的格雷钦有何瓜葛,或是仰慕格雷钦的大名拿来做虎皮?但托马斯-格雷钦其人确实不简单,其大名至今还常被提及呢。
以人名著称的定律在人类历史上寥寥无几,只有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极少数自然科学家。而一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经济学法则,在诞生450多年后,还被一般人记住和引用,实属不易。这就是托马斯-格雷钦在1558年发表的格雷钦法则(Gresham's Law),也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其内容是市场上存在因各种原因导致重量不足(成色不足)的贵金属货币在流通,当公众对货币供给的某一部分怀有疑虑时,他们会将“良币”(good money)窖藏起来, 并试图将“ 劣币” ( bad money)转让给他人。至今,“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不仅是一条金融学、经济学的著名定律,也延伸成为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的适用定律,还成为社会流行比喻,用于形容一切劣质品淘汰了优质品的情形。
托马斯-格雷钦爵士(约1519年至1579年11月)出生于伦敦一个旧诺福克后裔家庭。传说他的祖先罗杰-格雷钦是13世纪英国诺福克的一个弃婴,因为一位妇女被蚂蚱吸引而发现了草丛中的婴儿,故名格雷钦,有蚂蚱的意思。托马斯-格雷钦的父亲理查德-格雷钦是一位伦敦绸布商,专门为英王亨利八世采购汉普顿王宫的织锦和挂毯。托马斯-格雷钦曾在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学习,而后为其叔叔约翰-格雷钦爵士当助手,并子承父业,成为英国著名的金融家和商人。托马斯-格雷钦一生为英国皇室服务,包括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皇后和伊丽莎白一世女王。1543年,24岁的托马斯-格雷钦来到荷兰经商,次年他结婚成家,而后在安特卫普度过了二十年时间。托马斯-格雷钦是一位天才的商人,在他的努力下,安特卫普交易所英镑的交易价格提高了,爱德华六世因此发了财,还清了债务。托马斯-格雷钦也接受英国政府的一些外交使命,虽然他抱怨这些服务并无报酬,但事实上他从爱德华六世得到各种土地补贴款,使他的年收入差不多达到400英镑一年。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登基,托马斯-格雷钦短暂有些失宠,很快,新女王便意识到格雷钦的价值。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是英格兰近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伊丽莎白一世生性节俭,精打细算。为了增加王室收入,女王聘请托马斯-格雷钦为财政顾问。在英国商品贸易、武器交易和涉外融资中,托马斯-格雷钦又长袖善舞,而且还作为伊丽莎白一世的财政顾问,代表英国的君主募集贷款。1559年他被女王册封骑士爵位。由于对荷兰起义的不安,格雷钦于1567年3月10日离开安特卫普赴伦敦,只是生活场所和环境变化了,托马斯-格雷钦在其剩下的时间里继续作为商人和政府财政代理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跻身英国最富有阶层。1579年11月21日,托马斯-格雷钦因中风突然逝世。
格雷钦法则为何诞生
世界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货币复本位制度,即市场上同时流通金与银。还有一些国家同时流通银与铜,不仅古时中国如此,18世纪的瑞典和俄国也是这样。若金银两种货币的兑换率不稳定,就会带来市场价值尺度的紊乱。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金和银都是法偿货币,在法律上按一定比价具有相同的价值。但在现实情况中,金银的开采成本、市场供求是不太可能完全同步变化的,于是当金相对于银来说更为贵重时,人们必然地会储存更有价值的金而使用相对来说较低价值的银,因为交换时是以法定比价而不是实际比价来计算的。如果银相对来说更为贵重时,劣币就成了金,银变成了良币。英国经济学家曾异想天开提出,将金银按比例铸成合金以迫使比价稳定。
格雷钦观察到人们有窖藏更有价值货币并导致其退出市场的偏好,提出了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大约其后300年,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MacLeod)撰写他的《政治经济学基础》时,把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确认为经济学上的一条定律,并根据格雷钦的名字命名为“格雷钦定律”(Gresham's Law)。
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钱包里既有新钱又有旧钱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把旧钱花出去买东西,留下“新票”,道理很简单,出于对新钱的偏好。在这种偏好中其实就有格雷钦法则的萌芽。“劣币驱逐良币”的历史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古罗马人习惯从金银币上切下一些来支付零钱,于是货币越变越轻,充当买卖媒介时价值含量小了。聪明的古罗马人就挑选足值的金银钱币积存起来,专门花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实际上是坏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了。
关于这一规律,14世纪利雪主教奥雷斯姆在《论货币》一书中已经提及。1472年威尼斯人也懂得了劣币与良币的替代关系了。英国学者李约瑟考证,在格雷钦之前的1525年,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就写过一篇题为《论铸币》的文章,论述了“劣币驱逐良币定律”。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最早发现者,早于格雷钦1700多年前,中国西汉时期的贾谊就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一知识产权归格雷钦了。
劣币、奸钱屡禁不止,跋扈于市,通货膨胀难以医治,原因是政府本身是最大的造假者。格雷钦法则之成立也是因为政府有形的手在干预。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通货膨胀就发生在罗马帝国。恺撒执政期间(公元前100年—前44年),罗马就建立起了金银货币体系,公元前50年,恺撒开始发行金币“安瑞尔斯”,这种金币纯度很高,稳定的货币使罗马帝国商业繁荣,罗马货币随着罗马大军的征服战争,扩张到地中海周边辽阔的区域。
帝国的统治者既在战争中耗费了大量财富,又不能够节制奢靡的生活。公元64年,罗马城市建设和贵族消费都达到顶峰,又遇罗马大火需重建,闹起了钱荒。人民贫穷,皇帝无法继续提高税赋水平,却需承担庞大军队和官吏群体的耗用,尼禄皇帝决定偷窃人民的钱包。金银币本来是称量货币,尼禄却降低金银币成色并添加贱金属,想欺瞒民众相信货币价值不变。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很快老的足值银币陆续退出流通被收藏,一些被回收熔化以制造更多不足值银币。尼禄皇帝在位14年间,罗马银币的含银量从100%降到90%。而且货币贬值周期持续了150多年。1世纪含银量达90%的罗马银币,在戈尔蒂安皇帝统治的238年含银量只有28%,而到了268年的克劳狄二世时,含银量已经下滑到只有0.02%。此后历代罗马皇帝都如法炮制。这样的时代,流通中的足值银币肯定是绝迹了。
据英国著名学者琼斯(A.Jones)的研究,公元138至301年,罗马军人的服装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到3世纪末,小麦的价格上涨了200倍,按照复利计算,这段时间的物价上涨率每年在5%—6%。公元260至268年,罗马帝国已经陷入了严重经济困境,国内叛乱不止,国外连年战争,通货膨胀终于爆发。物价飞涨,税收加重,经济衰落,民不聊生。国王奥勒良在275年被刺杀。当然,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有许多,但货币膨胀是最终导致西罗马帝国的衰亡的主要原因。在贵金属流通的时代,由于“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存在,统治者通过通货膨胀敛财掠夺的结果,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格雷钦与英国皇家交易所
格雷钦的另一大功绩,是创办了英国皇家交易所。英国皇家交易所(RoyalExchange,皇家商业交易中心),曾被视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中心。它被环抱在英格兰银行和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大厦之屋”之间,离劳合社总址劳埃德保险大厦不过咫尺之距。“历史虽然变迁,建筑永恒不变。”这句话镌刻在了皇家交易所创办人的纪念碑上。
许多人认为,西方银行业是从金匠发展起来的。其实,英格兰金匠演变为银行家。是在17世纪中期的事情,而银行业更早的起源与国际商业贸易有关。16世纪初,伦敦金融城的商人处于焦躁的创业和经商大潮中,来自欧洲各地的商贾富豪,通过伦敦金融城的商店、住家、酒家、客栈甚至大街交易他们的货物。那时汇票已经很发达了,一些商人开始利用汇票只买或只卖,其中一些商人演变为汇票经纪人或银行家。当时欧洲最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位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博尔思。
托马斯-格雷钦的老爸理查德-格雷钦,深切感受到了博尔思交易中心的重要性,于是他提议在伦敦金融城建立一个交易中心。他在信中写道:“商人没有交易中心将不复再来,这就像船员在大海中航行却没有水源。”父亲的遗愿由托马斯-格雷钦变成了现实。1565年托马斯-格雷钦的儿子早丧,悲痛中的托马斯-格雷钦向伦敦金融城政府提出:若能提供一块土地,他将用自己的钱财建立一个伦敦的商业交易中心。当时英格兰与西班牙的战争给英国带来了莫大的负担,再加上爱尔兰游击战,成为了“英格兰国库的漏斗”,伊丽莎白一世也想出售土地来弥补开支。托马斯-格雷钦的想法得到了支持。1566年皇家交易所动工兴建,佛兰德式的恢宏建筑装饰有格雷钦家族的桂冠标志,交易所将商贸、交易、票据、仓储、服务融于一体。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参观后感到十分满意,亲自揭幕,并于1570年下令将该交易所取名为“皇家交易所”,由格雷钦掌管。交易所云集英国和欧洲各地商人,生意红火兴隆。不幸的是,1666年皇家交易所毁于一场大火——那一年,正是交易所奠基100周年。
1667年皇家交易所在遗址上重建,新建筑于1669年完工并投入使用。第二栋皇家交易所大楼与第一栋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四个拱廊、回廊的小商铺和为交易服务的庭院,但增加了一座标志交易时段的巨型时钟。皇家交易所创立后,一直以经营“奢华”商品而著称,人头簇拥,商贾云集,一派繁荣景象。英国作家约瑟夫-艾迪生曾描述它是整个地球的商业中心。18世纪随着伦敦的传统商店西迁,皇家交易所部分成为商用办公楼:如皇家护卫交易担保集团(Guardian Royal Exchange AssuranceGroup)总部迁入,1774年劳合社总部也进驻,但繁荣景象不如以往。按照中国五行学说,火能克金,金弱生火,这幢大楼与火灾好像有不解之缘。1838年,在劳合社保险办公室中的一缕火焰肇事,再次焚毁了皇家交易所,火焰最后吞噬的是那座标志交易时段的巨型时钟,大钟“咚……咚……咚……”地完成了其生存中最后的报时使命。
事不过三,1842年皇家交易所又开始了第三次建设,建筑由威廉-泰德爵士(Sir William Tite)设计。1844年,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为皇家交易所的再生剪彩,还举行了奢华盛大的仪式,来标榜皇家交易所在伦敦金融城所处的重要地位。上方是1844年10月28日维多利亚女王参加皇家交易所剪彩仪式发行的银章,直径28毫米。章的一面为1842年1月17日艾尔伯特亲王参加交易所重建仪式的徽记、奠基石及纪念文字,另一面是女王头像及落成仪式的纪念文字。至今,您仍可见皇家交易所正门前的威灵顿公爵骑马的雕像,其设计以没有马镫而著称,威灵顿公爵雕像所用的青铜是由滑铁卢战役中虏获的大炮熔铸而成的。1844年揭幕时,威灵顿公爵本人也在场。值得庆幸的是,皇家交易所的第三栋建筑,在一战、二战纷飞的战火中得以保存下来。
今天,这座雅致的建筑是许多世界级品牌的家园,如蒂芙尼银饰品、爱马仕、英国珠宝公司、万宝龙等。在皇家交易所庭院还设有休闲的咖啡馆和酒吧,是一个绝佳的奢侈品购物和休闲饮食之处。1953年享誉伦敦金融城的美人鱼剧院搬入。1982年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占领”了皇家交易所的“原始”交易席位,交易员的“喊叫”再次唤醒了皇家交易所的买卖热潮。皇家交易所的回廊油画之精彩享誉西方殿堂。1892年,格雷钦委员会提议在皇家交易所的回廊上嵌上24幅高22英尺、宽11英尺的巨型油画,来讲述伦敦金融城和皇家交易所的历史。制作油画的工艺十分复杂,包括使用传统弗兰西思科壁画技法、帆布运用和石板镶嵌技术等。系列油画的第一幅,讲述的是腓尼基人与早期不列颠人在英格兰康沃尔郡海岸进行海上贸易的情景。许多游客到访伦敦金融城,在皇家交易所的回廊参观这些栩栩如生的油画时,仿佛被带到了皇家交易所和伦敦金融城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四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交易所仍然历久弥新。
良币与劣币谁驱逐谁
人怕出名猪怕壮。格雷钦因为定律出名,但出名后在九泉之下却不得安宁。一些后世学者为“ 格雷钦法则”打起嘴仗,不亦乐乎。发明权问题在前面已经提及,许多人不满将这一法则归功于格雷钦。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第一卷)注脚中故作宽容地写道:“实际上早在格雷钦之前的许多著作就已经提到了这条所谓的‘定律’,鉴于该定律无关紧要,我们对谁先谁后的问题不感兴趣。”一些经济学家更是直言不讳地指责该定律的谬误。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中写了《关于格雷钦法则的错误认识》。张五常先生批判经济学中有不少怪诞不经之论,但被人奉若神明,指出谬论中包括“格雷钦定律”。他自我夸耀地说, “ 不明白为什么格氏的显浅错误,要等四百多年才由我指出来。”张五常认为人是理性的,没有人会蠢到接受不足值的劣币,因此劣币不会有市场, 也就不能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 的错误是只考虑到支付货币一方(买方)的精明(劣币付出去,良币收起来),却完全忽视了收取货币一方(卖方)也不是笨蛋( 劣币不肯收, 除非加价;良币乐于收,甚至愿意减价)。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最多只是昙花一现。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往往是“买的不如卖的精”,否则不要说劣币,假币岂不早就大行其道,把真币都淘汰出局了?曾获诺贝尔奖的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R.Hicks)认为“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只是传言,从来没有谁拿出可靠的证据来。这定律假若是对的话,那么当年的英国人一定是很蠢的了。格雷钦无法参加论战了,看来只能对货币史进行周密的历史考证,才能评判在学术上谁是良币、谁是劣币了。
还有一些显得中立的评判者,其中一些人认为“劣币驱逐良币”并不是产生于竞争的前提条件下。货币发行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接受的,尽管付款的一方很乐意使用劣币,但收款的一方却不会甘愿接受,只有在国家能保证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够继续流通的时候,劣币才能得以继续存在,规律才能起作用。
不过,多数人还是接受“劣币驱逐良币”定律的。许多经济界人士认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铸币时代的双本位制度下存在。实行硬币与可兑换纸币混用时,格雷钦法则仍在发生作用,但其风险增大,即当“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发挥到极端时,往往就会走向反面, 造成格雷钦法则失效, 并促使卖方主动采取拒收行为。这方面有不少案例。一战后,德国战败,战争赔款和经济衰退的压力转移给印钞机,导致了恶性的通货膨胀。1919年1月到1923年12月,物价指数上升了4815亿倍,当时德国公司的薪水按天发放。拿到工资后,须以最快速度百米冲刺,跑向市场与杂货店购物或兑换“良币”,因为每分钟物价和货币比价都在变化。德国的恶性通胀为纳粹上台提供了土壤。民国末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所谓法币改革, 金圆券等急速贬值, 物价爆涨,民间开始使用银元,拒收劣币。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制度下,美元与黄金挂钩,由于美元发行过多,各国更愿意接受黄金而不愿意接受美元,最终美国宣布停止以官价兑换黄金,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这也是格雷钦法则失效的事例。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可能极少出现。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用来套利的可能性不再存在,它与商品的交换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如果一种货币坚挺(良币),一种货币不断贬值(劣币),那么在自由流通的市场上,人们都将接受良币, 而不愿意接受劣币,因此劣币有可能难以充当交换媒介,最终退出市场,成为良币驱逐劣币了。因此有人归纳说,格雷钦法则并非只是劣币驱逐良币,该定律的全过程应当包括三个阶段,即:劣币驱逐良币阶段——格雷钦法则失效的混乱阶段——良币驱逐劣币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买卖双方行为的主动性也有相应的转变。这样理解,才符合对该法则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此外,在社会学应用上,格雷钦法则也被经常引用,不少人认为社会生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比皆是:挤车的人总能捷足先登,排队的人总也上不了车; 大锅饭盛行的单位,年轻力强水平高的人都另谋高就去了,老弱病残和平庸之辈却留了下来;软件使用“盗版驱逐正版”……真心希望在这些方面存在的格雷钦法则完全失效。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托马斯-格雷钦自然不会去关心身后的是非争议了。他撒手人寰之前,唯一的儿子已经去世。格雷钦曾留下了遗嘱,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创办一所学院。1571年学院开始创筹建,在格雷钦逝世18年后的1597年建成开院——它就是至今仍闻名遐迩的英国格雷钦学院。
声明:本文原作者为姜建清,转载自"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 NGC专家谈西方3大文明古币:希腊最具艺术感 (2016-05-12)
- 谈2018纪念币:大规格金减少 传统文化题材多 (2017-12-11)
- 解读狗年双金属纪念币:顺应市场需求而减量 (2018-01-26)
- 解读熊猫币收藏误区:周年纪念主题非熊猫币 (2018-02-02)
- 解读麒麟金币:魅力独树一帜 兼文化政治意义 (2018-03-22)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