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银锭观历史:自贡盐场中的江津帮与洪顺祥
http://www.shouxi.com 2018-10-20 08:49 首席收藏网
江津人在自流井做盐业生意,历史悠久,可以远溯清王朝的乾、嘉时代,至今能为记忆的人物,有戴耕霄、袁择侯、马季良、杜鼎珊……等等,民国反正以后,有邓岳皋、戴章黼……等,他们多是在自流井购运盐载,运往江口、綦江等地销售。
江津人能在自贡真正形成一股经济力量,一股不随盐场的兴衰、岸销的疲快、市场的变化而动摇的、立于不败地位的经济力量,也即是人们称为的“江津帮”。应当说是自诸子言和刘瀛洲来到自贡之后所形成的。多年来,人们提到“江津帮”,就很自然地联系上诸、刘两掌柜。诸子言、刘瀛洲成了自贡盐场“江津帮”的同义语。
一个地方的人在另一地方形成“帮”,不仅有钱,也得有人;既要有卓著的商场信誉,又要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而且还为人们所承认。
1920年,28岁的诸子言,作为重庆“洪顺祥”盐号的庄客来到自流井。进驻当时江津人聚居的老君庙。诸子言为人正直,勤俭,既精明练达,又有良好的素养,来自流井不多时间,便打开他在商场中的局面。社会上以对工商业者的习惯称呼,管叫他“诸掌柜”。
而“洪顺样”是江津运盐世家邓姓的老盐号,祖辈在“太平天国”年代,就是以这块牌号营运楚盐,并以之发家的。第二代邓蟾秋先生,也以同一招牌继承祖业。蟾秋先生功成身退后,交由其侄邓仲鸾经营,诸子言进入洪顺祥,算是和邓氏家族第三代的合作了。
1924年,邓仲鸾进行改组,将洪顺祥分别组成“同济”和“复盛”两家;招商认运,后再度重新组合,除复盛外,将同济分成了“成记”、“昌裕”、“友康”、“怡和”等四家盐号,诸子言却是这些盐号的股东,也是它们在自流井的经理人。
诸子言在自贡声誉日隆,号务日益繁忙之际,重庆派了他的老同学张玉琰前来协助;张也是“怡和”盐号的经理,但他更主要的工作,是为帮助诸子言掌管内部事务。自张来后,不仅把诸子言各家盐号的帐务整理得有条不紊,而且还对年轻学徒,循循教导。两人合作无间,让诸子言无后顾之忧,腾出手来,向运盐业以外的生意发展,为了增添盐号在市场上的经济活动能力,搞了两家小型的钱庄,一家叫“顺记”,一家叫 “利亨”,又经友人辗转介绍,承办了美商德士古煤油公司的经销业务,这不担风险的赚钱生意,更加积累了他的财富。
就在这一时期,他的胞弟诸克涵从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回到老家,来到身边。于是,诸子言的班底,就更厚实了。
四年之后的1924年,同乡人刘瀛洲,代表着江津人办的“大同”、“永丰”等几家盐号来到自贡,也选择了老君庙为驻地,刘瀛洲朴质无华,古道热肠,又勇于进取,他与诸子言意气相投,很快成了知己,他们互相支持,又各自发展。由运盐而产盐,办井烧灶,进而跻身金融界,开钱庄、银行,在抗日战争期中及以后,是他俩发展的旺盛时期。
诸子言(确切说是包括胞弟诸克涵,胞侄诸有方这个弟兄叔侄的家族)经营是多方的,在他极盛时期,盐业生产方面:东场郭家坳有“崇福”、“全福”、“同福"三个井瓦斯灶圈七十多口,向家湾瓦斯灶圈五十口,大坟堡“富庆灶”炭巴灶圈四连(每四口为一连)还和侯策名、刘瀛洲等合伙开办“盛德”盐岩井,先是诸子言经理,未见功前,交由侯策名续办,(解放后是大安区大型卤井之一)在西场有(家族)独资的“民大制盐厂”下辖两灶三井——民享炭巴灶和民大炭花灶,"德馀""盛川"和"湖溶"三个井“制盐厂”是解放后这些井灶合起来改称的。
除盐场井场外,其他工业,在内江办了一家生产汽车燃烧酒精的“万源”酒精厂,解放时,曾为进军大西南解放军提供了汽车燃料,在抗美援朝中,万源也和自贡的新兴制盐厂(刘瀛洲)一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头增产捐献,受到了政府的表扬,并由《人民日报》和中央广播电合予以报导和广播。
在金融业方面:除独资的“万胜”钱庄外、(顺记,利享早已结束)诸子言还是“亚西”、“工矿”两家银行的自贡分行经理,诸克涵是“四川商业银行”经理,当时自贡行、庄包括国家银行不过三十家,诸子言掌握了四家,连同刘瀛洲钱庄一家和拥有一半股份的四川建设银行,共计六家,占了全市银行、钱庄总数五分之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自贡当时人戏称老君庙为“自贡华尔街”的原因了,浅浅表述和大家分享。
声明:本文原作者为深圳客,川锭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