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钱币读世界史:希特勒统治下的洛兹犹太城
http://www.shouxi.com 2018-09-04 08:51 首席收藏网
一提到二战时期犹太人的遭遇,我们脑中立刻闪现的大概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那副人间地狱的景象。抑或是《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在黑白画面中闪过的红衣小姑娘。但大概很多人不知道,在纳粹德国系统化的排犹后到那臭名昭著的“最终解决方案”出台前,犹太人生活在哪里,又是怎么生活的。
自始至终,希特勒心中有两条纲领。第一是统治世界,这听起来像是卡通里坏人的说辞事实上并不可笑。罗马帝国曾经统治过那个时代的世界,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过世界,拿破仑作为近代的执行者也几乎完成了目标,苏联的输出革命所要建立的共产主义世界,和美国依靠经济和军事如今在名为全球化与扁平世界旗帜下想要建立的资本主义世界,事实上都可算是统治世界的尝试。而希特勒在这一点上只能算作失败的征服者,他的梦想在1941年的冬天就被俄国人粉碎了,自此之后他只剩下了第二个纲领,消灭犹太人。
这第二个目标是邪恶的根源和一切的祸端,甚至使得第一个目标也变得模糊不清而成为巨大的灾难。希特勒认为和平不是战争的目的,相反,战争才是和平的目的。和平是为了战争做准备,战争是民族而不是国家争夺“生存空间”的冲突表象。只有最为强大的民族才有资格成为“主子”民族,次一等的民族只是“助手”,其他一切民族都要被奴役与统治。希特勒眼中的主子民族就是德意志,犹太人甚至不值得被统治而应该被消灭。和平是为了备战,战争是为了主子民族可以统治世界,同时消灭散布全世界阴谋腐化和同化其他民族的犹太人。这样一来,战争本来的目的,获得和平,就被抛诸脑后。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在1938年兵不血刃地成为欧洲霸主,以及1940年以武力消灭法国后登上欧洲统治者宝座都没有考虑罢手来消化已经建立的帝国的原因。
希特勒的战争只是为了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他的个人目的,国家对于他是一个已经被抛弃的概念,所以第三帝国没有宪法,没有培养继承人,没有政治和社会结构,一切都是围绕着希特勒个人的生命。希特勒认为如果他死了,也不会有人可以继续他的意志。希特勒的这种倾向,最早的受害者即为波兰。波兰最早是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民族同列为助手角色的,然而1938年的波兰却拒绝了担任这一角色,这一决定为波兰招致了1939年以及之后5年的灾难。在击倒波兰后,与一般政治家要依靠军事胜利延续政治理念不同,拒绝接受被分配的角色的波兰遭到了希特勒无情的报复和抛弃。波兰的地位立刻下降到了与被安排成为受奴役者和未来“生存空间”的俄国和需要被清除的犹太人一般的地位。
希特勒的征服之旅终止于莫斯科城下之时,他立刻就从自信满满转为万念俱灰,中间甚至没有停顿。第一个目标立刻被他抛弃,德意志开始让他失望了,可还有挽回元首心意的余地,那就是抗争到底,为第二个目的消灭犹太人争取时间,最后成为元首的陪葬。直到最后一刻前,德国人还在忠诚的扮演这一角色。从1942年起,哪怕是隆美尔在北非的辉煌都已无法唤起希特勒的斗志,他的一切精力都集中于消灭犹太人的“事业”上。为了打消自己的顾虑,他甚至在攻俄受阻后立刻对美宣战,给了罗斯福梦寐以求的参与欧战的机会。这一行动除了证明他已经放弃了政治思考,全力转为大屠杀的执行者从而完成自己的另外一大目的,实在很难有其他解释。
1942年开始,随着一切军事行动突然间失去了当初元首那神来一笔的指挥,变得僵硬死板,一切都为了拖延时间而预备,与此同时,对于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也获得了通过。屠杀由集体枪杀转变成了以“工业化”的手段进行,毒气室,焚尸炉和毁灭营成了巨大的标志。目标也从最初的东欧犹太人扩展到了全部欧洲,包括德国。希特勒最后几年得意的“成就感”其实就是来源于他的屠杀计划进展顺利。
在这个背景下,洛兹犹太城出现了。洛兹(Lodz)也被翻译成罗兹、洛次等等,是波兰第二大城市,二次大战时德国占领军设立的犹太隔离区也就是所谓犹太城就在这里。希特勒原来的打算是把犹太人集中起来运到一个岛上让他们自生自灭,现在听起来有变相建国的意味,不过当初是为了节省经费。于是兴建了很多隔离区与集中营,其中洛兹仅次于华沙隔离区排名第二。
洛兹在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属于德国,或者说普鲁士、萨克森等诸侯国更确切。所谓犹太人隔离区在欧洲其实也是一个普遍现象,GHETTO这个单词古已有之。洛兹城的最后一个犹太人隔离区在1861年正式解散。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1939年德国与苏联一起再次瓜分了波兰后,洛兹就被重新划入了第三帝国的版图。此时洛兹有大约60万人口,其中有20多万犹太人,其他主要是波兰人,德国人仅有6万。被占领后,洛兹城恢复了犹太人隔离区,并且在1940年,隔离区正式被封锁,生活在里面的20多万犹太人开始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于是隔离区也被外界称为犹太城。
洛兹此时已经改名为Litzmannstadt这个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败俄国人的利茨曼恩将军的名字,犹太城也成立了自己的管理组织。主要原因是此时纳粹的思想是进一步榨取犹太人的劳动力来为战争服务,这样一个自治组织来管理食物、燃料供给,进行健康服务,以及维持治安等等就变得十分必要,毕竟20万人口在当今的西方也算是一个中等规模城市了。洛兹犹太城实际上的管理者是一个波兰犹太人兰科斯基Rumkowski。从1940年犹太城正式封闭,到1944年纳粹施行最终解决方案开始屠杀犹太人,这四年间兰科斯基成为了实际上的犹太城之王。从留下的记录来看,兰科斯基可能有着和汪精卫类似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怀有极强的权利欲并为得到这份权力而享受,另一方面他将自己视为同胞的代言人,虽然实际上只是侵略者的傀儡,并且受到侵略者无情的嘲笑,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所谓的抗争行动来获得自我感动。就是在这个复杂的情绪之下,洛兹犹太城被兰科斯基井井有条的管理了四年。直到他的主子最后决定把包括他在内的所有犹太人都送进奥斯维辛的毒气室。
让我们来看一下兰科斯基治下的洛兹犹太城的样貌。在这个总面积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超过三万间公寓,其中700多间有自来水,大多数没有排水系统。德国人和兰科斯基都努力将犹太城的表面维持着“正常”的景象,对于德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必要的宣传手段。纳粹在战时大量利用了犹太城相关的生产生活的照片以证明他们没有对犹太人进行残酷迫害,只是让他们“懂得工作的重要性”而已。所以直到战争结束,包括德国人自己在内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也不相信集中营和灭绝营的存在。对于兰科斯基来说,维持一种“体面”的城市样貌,似乎就可以麻痹自己和同胞,仿佛一切苦难都不存在,生活还在继续一样。
当然,生活并不真的一切如常。除了生活条件的严苛,例如每人每天仅配给800千卡热量的食物外,工作的强度也是巨大的。毕竟保留犹太人除了宣传以外,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要让他们生产必要的军事物资。但表面文章还是要做,虽然自1940年起纳粹德国的货币帝国马克以及所有外币都已经在犹太城禁止流通,取而代之的是所谓马克兑换券,主要用来购买食物。当然,由于食物的配给制度,他们得到的钱并不能购买到所需要的食物,所谓购买也只是一种形式罢了。这种兑换券也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犹太城纸币,由犹太城的管理机构认证发行,从最小面值的50芬妮到最大面值的50马克,共有7个面值。这一版纸币在犹太城内长期流通,由于条件所限,纸张的质地不佳,因为是手工剪切,所以形状也往往不甚整齐。
1942年起,随着东线战局失利,纳粹开始大规模“驱逐”犹太人从隔离区到各个地方的集中营与灭绝营,犹太城也就变为了中转站,作为迷惑世界舆论和欧洲人民的工具貌似如常。但其中人口流动的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儿童、老人、病人等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开始整批的被运送到了灭绝营的毒气室。也是从这一年起,管理当局感到需要小面额钱币以辅助流通,于是犹太城开始铸造自己的硬币。
最早铸造的是10芬妮硬币,但是由于和流通版的德国10芬妮大小形制过于相似,所以只生产了10天就被叫停,已经流通的也全部被收回。第二版的10芬妮随后被铸造,并在1942年底投入流通。
1943年底,10马克硬币也开始流通,到了1944年初又加入了5马克面值。这两种硬币以及1944年4月铸造了仅仅600枚的20马克面值硬币都最开始都采用了铝制,年份则都标为1943年。这套币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仿品和伪造品,由于历史意义和知名度的原因,加上设计和工艺比较简单,造成了伪品泛滥。不客气的说,市场上大约九成以上所见裸币都是伪品,尤其20马克更是重灾区,可能一两年都不会有一枚真品出现。
犹太人就这样在犹太城这个“国中国”里过着他们假装正常的生活,直到1944年最后的灾难来临,犹太城被清空,绝大多数人被直接运往死亡营,大约有8万名工人在一些劳动营中停留后仍然被送上了通往毒气室的列车。现在似乎已经没人提起排犹或是犹太人问题,都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间的宗教矛盾,犹太人与穆斯林的民族矛盾,或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国家矛盾,其实这只不过是以色列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中的矛盾。在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里,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基督教徒排挤犹太人而已。纳粹的屠杀或多或少的得到了欧洲人的大力协助,虽然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政体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犹太人已经越来越与整个欧洲和谐相处,但排犹的种子早已在欧洲深埋。
传统上欧洲多数国家规定犹太人不得拥有土地。因为这个规定铸就了犹太人善于经商从而聚敛大量财富的事实。对于一个以宗教为核心的团结或者说封闭成小团体的民族,宗教不同于主流或者说唯一正确的基督教,加上这个团体还十分富有,导致基督徒无论权贵还是贩夫走卒都要依赖他们,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表现成以民族和宗教为借口的对犹太人的排挤,也成为反闪族主义或是欧洲排犹的根源,我们切身可以感受到的东南亚的排华其实道理也是一样。
这种根深蒂固对犹太人的排挤思潮一直在欧洲蔓延了上千年,几乎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大的迫害。我在布拉格曾看到当地著名的犹太区,位于布拉格老城的边上。帮我讲解的一个当地人说,这段时期犹太人被国王宣布为私人财产,只被允许聚居在这里,所以可利用作为公共墓地的地方十分狭小,只能一层一层的累积掩埋先人的遗骨,几百年的时间之后,现在所能看到的是有着高出地面土层的一个墓园。我当时惊讶的询问,这是犹太人最悲惨的一段黑暗时期么?回答是,这是犹太人相对最幸福的时期,因为国王的私产别人是不能轻易劫掠的,虽然会受到国王的盘剥,但总归是相对安定的时代。由此可知犹太人在欧洲长期以来的待遇了。
时间进入工业革命,一切都在改变,欧洲破除了由贵族组成的封建制度,犹太人也在这个大潮中慢慢的淡化了身份。但基督教从历史上看包容性比伊斯兰教都差得多,所以排犹这颗种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同历史上迫害犹太人的大多数情况一样,特别是财政危机的时候,又会迸发出来。这其实是纳粹排犹的“正当性”所在,也是为何这个行动不仅没在德国造成反抗,在整个欧洲都得到很大程度的配合,甚至犹太人自己都觉得这似乎是历史的重演,苦难的民族所经受的考验再一次降临而已。
纳粹的上台与当时德国乃至全欧洲全世界的经济危机环境密不可分,希特勒在短时间内重振德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了洗劫犹太人得到的财政支持,这其实也是德国人深埋心中但乐见其成的隐秘。纳粹种族主义和关于幕后黑手的宣传,事实上迎合了大众自认为优秀却过着失败的生活,所以要寻找一个替罪羊来抹平内心失落感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如今的社会也随处可见,只是我们现在称为仇富,那时叫排犹。西方有个著名的寓言小说,一个非常幸福与欢乐的城市,完全没有苦难与悲伤,一个外来人很奇怪为何会有这个尘世伊甸园的存在,于是不断的探寻终于发现了这个城市的秘密。那就是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将一个孩子囚禁在地底深处的牢笼里,让他一个人去承受整个城市的悲伤与痛苦,换得其他所有人的幸福与安宁。这个逻辑在今天的西方称为多数人权益,在东方称为集体和人民。这同样是纳粹排犹的逻辑基础,既然是一个不受欢迎但还能为优秀人种做出贡献的小群体,那就牺牲掉换取我们的幸福生活好了。
哪怕是战后,这种心态其实也没太多变化,欧洲人的看法是,纳粹倒台,但与犹太人何干。梅厄夫人的回忆录中描述1947年英国人丑恶的嘴脸就可见一斑。当时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已成为潮流,因为战争时期要躲避迫害,战争之后财产和故宅被洗劫一空,又继续受到全欧洲漠视的犹太人想要前往这块应许之地的愿望其实更为迫切了。英国政府却继续维持战争时的政策,紧紧控制着移民数量,因为对于英国老爷们来说,愚昧的阿拉伯人和精明的犹太人哪个更适合被统治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在1947年的塞浦路斯,英国人建立了难民收容或称中转中心,“非法”前往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被集中在这个铁丝网围成的难民营中等待着一点点的获得批准,按照少得可怜的配额前往巴勒斯坦。年轻的英国士兵惊讶的发现,两年前他们从纳粹集中营的铁丝网后面解放出来的人们,现在被他们自己文明民主的政府关在了新的铁丝网后面。
洛兹犹太城的结局是,仅有870人幸存,其中大部分是纳粹为了掩盖证据而留下的1000名拆除厂房、屋舍等设施的工人。
声明:本文为杨然先生原创,喧嚣年代的沉静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