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尘封60年的九年大头 海南制造无法查证
http://www.shouxi.com 2018-07-20 11:44 首席收藏网
首席收藏讯 作为业界最有口碑的钱币门户,首席收藏论坛一直注重纯粹钱币收藏家交流、分享、学术交流。近日,首席专家会员孙浩(迷中迷)在首席收藏论坛发布了一篇原创帖子《【收藏故事】尘封六十年的袁九大头》,以详细的图文描述介绍了自己收藏的一枚别有来历的九年袁大头,以下为帖子原文(略有调整):
手上虽有袁大头好几枚,但2012年10月入藏的这一枚,虽然了不起眼,却能说得出个来历。
这是1950年4月国共海南岛战役中,前广东省主席、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薛岳的部队在撤退至“八所”途中,押解运银元卡车车队因战事急剧恶化,前进无路、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领队下令弃车,官兵拿取所能带走的银元各自离去。其中一位军官辗转到达港口搭上了船,抵台后以报纸卷妥保存了他随身携带的银元,一甲子后方启开,请经营钱币买卖的晚辈处理,约60枚。
获悉后,情商优先让了一枚这俗称“海南版”的袁九大头。这枚原光未使用,虽细小伤痕很多,但别具历史意义。我挑的是背部圆字下有撞模(die clash)现象的一种,部分是没有这情形的,当时没有特别注意正面的双影。这批银元中还有一些是帆船二十三年版。
这位代长辈处理的币商,他父亲也是当年车队的军官之一,因有家眷,故抵台后所携银元陆续兑换新台币,做为生活费用的补贴,单身的同僚则因开销低没有动用,直到2012年方才处理。
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对某些人而言有传承的意义。至于是否增加商品价值,就看每个人心中的想法了。
在友坛发表后,一位同好贴上一枚同版式的,正面的双影特徵及背面的凸纹十分明显,特列上分享各位,顺便感谢这位泉友提供的图片。
拙藏正面的双影特徵及背面的凸纹,此双影的现象是币模製作时重複压印(hub doubling)造成的doubled die,才有所谓的同版式;若为印花时的震动或移位引起的machine doubled (doubling),状态各自不同。
这枚袁九大头确实制造时地待考。可能是1949年下半在广州的“广东省银行第一造币厂”所造,至于是否海南岛海口市所谓的“广东省银行第二造币厂”所为,因目前手边资料不足,无法查证。
关于“广东省银行第一造币厂”
1949年因国共内战失利,国民党中央政府于4月26日迁广州。此时币改未成,急于筹备恢复银本位制,于是商议由央行拨银料请广东省银行第一造币厂制作银元240万枚,因机器原属中央,故仅付铜料费用,并约定自7月中旬起每日交货1万枚。但逾期未交,而该厂以机具不良待修、所出品质欠佳为由,要求延至9月、日交数量减半为5千枚。只是直到10月中旬广州易帜前,均未能履约,据了解该厂所造船洋在8月间已制成,但拒缴央行,先拨交广东省银行使用,撤守前海南特别行政区公署之令,悉数拨交海南银行使用。
此批银元实际于广州制成的数量不详,若初期因机器状态欠佳、整修耗时之说属实,再以日产5千枚、8月已开工、10月中旬广州易帜前拆机撤离来推算,包括船洋、大头等一圆银币,可能仅数万枚,至多十来万枚。
所谓之“广东省银行第一造币厂”,该厂机器实系广东省政府于5月初,派兵强行接收中央造币厂因金融崩溃,准备恢复银本位,自桂林迁往广州拟设分厂筹造银币之设备,当时虽经交涉多次却未归还。
以上资料节录自前辈发表于台北《钱币天地》(1980)、《集币会刊》(1983)上的论述。作者党恩来(宇平)是前央行国库局副局长退休,1939年在重庆入中央银行服务,对邮币、央行纸钞有深入研究,故其所言,详实可信。然而未见其有关设备及币材迁海口成立“第二造币厂”的说明,有待查考。
声明:首席收藏(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首席收藏网|shouxi.com 孙浩)
延伸阅读
- 细数大头O版春天版与其他O版的显著特征差异 (2013-10-16)
- 苏维埃也铸造袁大头? 市场赝品繁多谨防受骗 (2015-01-27)
- 百年老屋挖出128枚银圆 找不到继承人需上交 (2015-05-18)
- 从轰炸日本到动物园 看袁大头与一头熊的传奇 (2024-06-17)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