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请登录 | 免费注册 | 联系客服

客服QQ:18520648
微信账号:shouxicom
电话:0086-10-62669610

| 手机首席

关注首席官方微信号
掌握最新最全钱币动态

联合创办 CICE/HKCS 系列钱币展销会

联合创办 CICE/HKCS 系列钱币展销会

首席收藏网 > 钱币资讯 > 观点视点 > 正文

铜章上的花旗银行:辉煌之路遭金融风暴肆虐

http://www.shouxi.com 2018-05-07 10:03 首席收藏网

花旗银行花旗银行早期大铜章

编者按:此前网上买到一枚稀有的大铜章。买下的时候没有去查资料,以为就是美国一家名为“第一国民城市银行”的金融机构,为纪念该行从1812年至1962年成立150年发行的大铜章。

喜欢的是这枚大铜章的硕大,直径达78毫米,50年的岁月打磨在大铜章上形成了美丽的包浆。铜章是高浮雕的,正面为一位裸体英雄的塑像,他张开双臂,庇护着双臂下的母亲和女儿、拉手风琴的艺术家、正在操作的工人和怀抱麦穗的农妇。在天神背后帷帐的上方是两位天使,像是卫护着履职的英雄。铜章上方顶端是河流和轮船,应该就是纽约的哈德森河,指的是该银行所在地。

大铜章的另一面是一棵根深叶茂、枝叶繁多的大树。大树根指向“1812—1962”的数字,树中段的缎带上有“服务150周年”文字,表明了这是一枚银行成立150周年纪念大铜章。铜章周边的一圈文字“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文化、家庭”,强调了银行的广泛服务领域,与铜章另一面的人物具像互相呼应。大树的枝叶环抱着一个椭圆的地球图形和一个辐射图案,以及城市银行·纽约文字。

铜章上有刻模艺术大师——西班牙人恩里克·蒙霍德(Enrique Monjode)签名。蒙霍德被赞誉为世界伟大的艺术家,他先后就学于西班牙、法国和比利时,后来成为艺术系教授,是西班牙和旧金山艺术研究机构、纽约和美国艺术研究会的成员。他的艺术作品多次在国际展览并获得诸多奖项,众多雕塑至今竖立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广场和教堂内。

花旗的前世今生

是什么银行有如此大的抱负,把自己暗喻为庇护众生的“英雄”,毫不掩饰其俯视全球的野心?我查了一下资料,才恍然大悟,这家银行就是花旗集团前身,大铜章上银行的名称也就是花旗银行前身的名称。

尽管“花旗银行——Citibank”的翻译应该为“城市银行”。但在中国,人们习惯地称其为“花旗”,花旗银行是在中国开办业务的第一家美国银行。1902年5月15日,花旗银行的前身之一“国际银行公司”(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就在上海开设分行,这也是花旗银行在亚洲的第一家机构。同年12月8日,国际银行公司在香港分别开设另外四家机构。1995年,在离开中国大陆45年后,花旗银行重新在中国大陆开设了分行。

在大陆和台湾,Citibank为何被译作“花旗银行”?据说Citibank最初在上海外滩附近开设分行,门口总是插着很多美国国旗,上海人觉得读“Citibank”英语太别扭,美国国旗又好像一块蓝红相间的碎花布,久而久之,大家就干脆把这家美国银行叫成“花旗银行”,一直延续至今。以前在香港与纽约的华人社区则称花旗银行为“万国宝通银行”(可能源自International Banking的名字);2001年年底,该银行在香港使用的中文名统一改为与大陆及台湾相同的“花旗银行”。

花旗曾经有过许多名字。在花旗银行成立前一年,纽约市只有六家银行。其中一家——美国国家银行即将结束营业,这就为一家新的银行诞生创造了条件,而共和党领袖、曾担任过华盛顿政府第一任财政总监的塞缪尔·奥斯古德(Samuel Osgood)获得了胜利。1812年6月16日花旗银行诞生了,其最早的名字是“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资本金是200万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由美洲银行持有,三分之二由曼哈顿银行和技工银行等持有。塞缪尔·奥斯古德顺理成章地成为花旗银行首位总裁,银行的办公楼就是原来美国国家银行纽约分行的办公楼。

当时,纽约城市银行还是一家在纽约州注册的银行,在创建之初主要从事一些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加入美国国民银行体系时,改称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1955年纽约国民城市银行收购了纽约市的“第一国民银行”,又在其名字中加进了“第一”,变成“纽约第一国民城市银行(The First National Bank of New York)”。1962年在银行150周年庆之际,更名为较短的和简化的“第一国民城市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原名称中的“The”和“of New York”被去掉了。

文首这枚铜章正是1962年发行的。我们看到的是简化后的银行新行名。但可能因改名不久,对原名还有些依依不舍,地球图案上的行名仍未舍弃“纽约”,形成新旧行名并存的有趣图景,透露出新旧行名更替的痕迹。

1968年“第一国民城市银行”又成为了新成立的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第一国民城市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Corporation)”的子公司。1974年控股公司改名为“Citicorp”。因此第一国民城市银行的名称也成为至今花旗银行还在使用的“Citibank”。

1998年花旗公司与保险集团——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合并,改称花旗集团(Citigroup)。

百年花旗的辉煌

在文首大铜章发行时,花旗银行已经走过了150年的历程。它也是首家诞辰150周年的美国全国性城市银行。经过大萧条的历练,经历了战争的艰辛,花旗银行生存下来了。1962年,花旗银行总资产92亿美元,贷款43.8亿美元,存款80.2亿美元,当年净利润6800万美元。它在海外的分行共83家。1959年花旗银行首先开始介入欧洲美元业务,1961年花旗银行首创了可转让存款单,极大地促进了业务。

花旗银行的海外业务在之后但任总裁的沃尔特·瑞斯顿(Walter Wriston)的推动下,也成为美国银行业中最强大的。在1961年到1970年的十年中,花旗银行的总资产年平均成长率为8.1%,而美国全部银行总资产年平均成长率仅5.5%。当时的花旗银行总裁摩尔(George S. Moore)说:“大约在1960年前后,我们花旗银行有了一个新的位置,银行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不仅仅是一家银行,我们变成了一家金融服务公司。我们在寻找为社会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值得一做的金融服务,我们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提供这种服务;我们提供凡是法律允许我们做的一切服务,我们提供我们相信能够创造出利润的所有服务。”

正是这远大愿景,使花旗集团在上世纪和本世纪初的相当长时期,成为全球金融业的老大,成为全球金融业市值、利润第一的银行。是的,直至今天,我们凝视着这枚大铜章,它还强烈地散发出花旗银行当初的这种自信,那种“英雄”气概,像坚硬的金属一样难以磨去。

花旗银行如今使用“Citibank”为名

早在1919年,花旗银行的总资产就达到10亿美元,成为美国资产最大银行。1929年美国开始大萧条,股票市场崩溃,社会一片恐慌。但花旗银行的状况还比较不错。1929年末,其利润创历史新高,总资产达22亿美元,超过了英国的米德兰银行(Midland Bank),成为全球最大银行。以后又成为世界上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全球连锁性最高、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

1998年4月6日,国际金融界爆发了一件大事——美国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了。这次合并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因为其涉及1400亿美元资产而成为全球最大的一次合并,合并后花旗集团的总资产达到近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营业收入为750亿美元。在100个国家拥有1亿客户、6000万张信用卡的消费类客户。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由1997年的第58位跃升至1998年的第16位。更重要的是,合并后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公司之一,成为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于一身的金融服务的超级市场,从而使“金融一条龙服务”的梦想成为现实。此后花旗集团通过全球业务整合,确定了三大业务板块的集团组织结构:即全球零售业务、全球资产管理业务与全球公司业务,充分体现了花旗集团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目标与雄心。

与旅行者集团牵手并非是花旗对规模扩张欲望的产物,而是在美国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内忧外患形势下做出的选择。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逐步放松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制,但对商业银行的分业管理却没有大的改观。非银行金融机构抢走了商业银行的许多业务,并通过兼并银行,形成“金融百货公司”,使商业银行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按当时的法律框架,外国银行享有许多优惠,比如可以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可以经营证券业务,可以持有美国和外国企业的股票,因而发展迅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国商业银行还不断受到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压力,通过合并对抗竞争自然成为花旗银行迫切的需求。

它给花旗送来了小红伞

旅行者保险公司(The Travelers Companies)成立于1864年,由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一个设计师和大理石商人詹姆斯·古德温·巴特森(James Goodwin Batterson)创办。这家公司是美国老字号保险服务公司,前身是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险公司,该公司最早从事铁路旅行保险,业务包括投资服务、客户金融服务、商业信贷和财产及人寿保险业四大领域。它曾经创造过许多业界第一,包括第一个汽车保单,第一个商业航空公司的保单,以及第一家推出太空旅行保险。

我买到了一枚古老的旅行者保险公司的大铜章,这枚于1925年11月发行的旅行者保险公司的大铜章罕见的硕大,直径达100毫米。铜章的一面是旅行者保险公司的大厦,周边环绕着绿叶,下端有桥梁和计时沙漏。另一面是一棵枝深叶茂的大树,浓密的树冠中,烘托出旅行者保险公司、旅行者赔付公司、旅行者火险公司名,还有看来是当时的公司总裁路易斯·F·巴特勒(Louis F. Butler)任旅行者公司总裁十周年时,为公司的成功(或可能是他的成功)对客户支持帮助表示感谢的文字。

美国旅行者保险公司纪念铜章

大铜章设计师是胡里奥·基伦尼(Julio Kilenyi)(1885—1959),是美国著名的雕塑大师和国际著名的勋章刻模师。他为爱迪生、马克吐温等做过肖像,并设计过美国总统就职典礼奖牌。这枚精美的手工刻模大铜章也是他留下的不多精美艺术品中的一件。今天传世量不大的这几枚艺术大师手工刻模的古典大铜章,实质是精美的小型古典艺术雕塑,但价格十分低廉,与艺术雕塑价格的差异真是天壤之别。

美国旅行者保险公司成立100周年(1864-1964)纪念铜章

此外,在花旗银行发行150周年大铜章的差不多同时,1964年4月1日,旅行者保险公司也发行了创建100周年的铜章(重120克,直径65.33毫米)。若认真观察,旅行者保险公司相隔39年先后发行的两枚铜章是略有不同的。第一枚大铜章并没有那把著名的小红伞,而在1964年发行的铜章上却出现了,正是这把著名的小红伞庇护了旅行者保险平安走过了100周年。

旅行者保险公司平静的日子在20世纪90年代中止了,“旅行者”经历了一系列的兼并和收购。这里不得不说起后来成为花旗集团董事长的桑迪·威尔(Sandy Weill)。1986年,离开美国运通后野心勃勃的桑迪·威尔和杰米·戴蒙(Jamie Dimon)创建了美国商业信贷公司(Commercial Credit Company)的基业。他俩给美国商业信贷公司的定位是“(服务于)那些到麦当劳买汉堡包的(客户)”,将银行业的服务对象由生产者(企业客户)转变为消费者(个人客户)。这改变了当时美国社会流行的,以JP摩根(J.P.Morgan)为代表的银行服务理念。1993年美国商业信贷公司以小吃大,收购了旅行者保险公司。并将其更名为旅行者集团。1996年买下了安泰(Aetna)财产险业务。1997年,该公司又以90亿美元兼并了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新组建的所罗门·史密斯·邦尼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

直至1998年4月,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花旗集团”。花旗集团的新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和花旗集团的蓝色字标。然而购并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整合的成功才是购并成功的关键。麻烦在于购并后的整合效应并不显著。因此2002年花旗集团将财产保险公司分拆为子公司,开始独立经营,并在2004年将其出售给了一家1854年成立的的圣保罗保险公司(St. Paul Fire and Marine Insurance Company),成立“美国圣保罗旅行者保险公司”(St. Paul Travelers Companies, Inc.),该公司成为美国第二大保险公司,仅次于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2005年7月,花旗集团又将旅行者寿险年金公司及其大部份国际保险业务出售予大都会人寿保险。

美国大都会保险集团(Metlife)具有140年历史。是寿险行业的领先者。实现收购后大都会集团按承保额计算成为北美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花旗集团与大都会人寿保险就后者的产品在花旗网点销售一事达成为期10年的协议。2007年,花旗集团的红雨伞标志也出售给了美国圣保罗旅行者保险公司,花旗改用“Citi”为商标。美国圣保罗旅行者保险公司则捡起了“旅行者”的名字,将公司改名“旅行者保险公司”。 2009年6月8日,旅行者公司取代前母公司花旗集团纳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小红伞终于挡不住金融风暴的肆虐

21世纪的那场金融危机对花旗集团的伤害太重太重。上世纪末,花旗主要靠不断并购而壮大,但是来不及进行消化磨合。美国监管机构因而禁止其再行并购,督促其先做好内部管理。对利润的无止境渴求已让花旗集团不满足于靠基础业务赚辛苦钱,花旗要寻找其它增长引擎,选择在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模型的掩护下,涉足高风险业务,将按揭贷款包装成衍生产品出售,这为花旗带来不菲的回报。但始料不及的是,这些衍生产品在金融海啸时,由增长亮点变成死亡陷阱,蜜糖变成了毒药。

金融风暴没完没了与股价狂泻不止,使花旗集团濒临绝境。巨额亏损、股价暴跌,花旗市值从2006年底的2740亿美元跌至2008年末的200亿美元左右。当时全球最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市值相当于13个花旗集团。由于花旗集团是属于那种“大而不能倒”的机构,它在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客户约2个亿,员工总数超过35万人,如果倒闭,后果不堪设想。美国政府不能“见死不救”。因此在危机中花旗获得了美国政府为其提供的约3060亿美元资产担保,以能苟延残喘。此外美国政府还从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中先后拨出450亿美元用于购买花旗的股份。

有人拿花旗的广告语“Citi never sleeps(花旗从不睡觉)”开玩笑,说花旗的高管们这下该睡不着了。金融危机迫使花旗集团大量裁员,并开始拆分出售旗下资产。2009年1月花旗集团与摩根士丹利公司同时宣布,旗下经纪业务部门正式合并。出售的美邦是花旗集团全球理财业务的两大组成部门之一,亦是该集团旗下难得的“健康”资产。摩根士丹利将向花旗支付27亿美元现金,拥有合资公司51%的股份。摩根士丹利有权在3年后将持股比例增至65%,4年后可增至80%,5年后则可以100%控股。花旗还出售了在德国的零售银行。这仅仅是花旗集团“瘦身”计划的开始。

花旗集团还有一项将自身规模缩小三分之一的业务剥离计划。美国《纽约时报》披露,当时以潘伟迪(Vikram Pandit)为首的花旗管理层在酝酿更广泛的资产分拆计划,公司可能会出售旗下消费金融部门以及自有品牌信用卡业务,并且打算大幅缩减自营交易业务,而只保留更为核心的企业批发银行业务和富人零售银行业务。

当花旗发展至它的顶峰期时 ,2002年花旗集团在北京举行盛大宴会,庆祝花旗立足亚洲一百周年。花旗集团董事长桑迪·威尔带来了一个庞大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团队,包括投行、保险、资产管理和商业银行的高层。而当时的花旗银行董事长在团队中只能排行第八,在星光灿烂的明星银行家中黯然失色。

花旗银行在旧中国发行的纸币

当喧嚣归于平静、辉煌落入平常后,花旗集团剩下的也只有花旗银行部分了。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开玩笑地画了一个大圆圈,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一切得到的又全部失去。虽然今天花旗集团行徽中的弧形红线还在,而旅行者集团被出售,美邦被出售。由旅行者集团带来的,在1870年就在保险公司使用的,意在为旅行者遮风避雨,保吉避难的小红伞也未能挡住金融风暴的倾盆大雨和凄风苦雨。今天花旗集团已经将小红伞黯然收起,仅留下一弯红痕迹。当初这场收购是福是祸,留由后人评说了。(上海钱币博物馆 姜建清)

拍品推荐

民国12年龙凤壹圆小字

价格:USD 600,000

结标:2023-10-12

光绪重宝宝源当拾雕母

价格:RMB 2,702,500

结标:2023-12-01

湖北省造双龙一两大字

价格:RMB 4,312,500

结标:2023-12-05

2010云冈石窟1公斤金币

价格:RMB 2,185,000

结标:2023-12-19


钱币日历 DATE
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