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神秘的国府黄金:因何连续抛售后又回收
http://www.shouxi.com 2018-04-11 09:19 首席收藏网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这样一段故事,国民党败退大陆后带走了故宫数千箱的珍宝,目前还有几百箱沉睡在台湾的一个山洞里甚至都未开箱。这个说法广为人知,而另外一段与其类似的故事似乎越来越少被人提及,那就是国府黄金。同样是败退大陆时带走的大量黄金,至今仍然沉睡在某个山洞中。与第一个故事不同的是,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不用查问台湾当局,就可梳理出他的来龙去脉,也可知道这一批沉睡的黄金究竟数量为何。
中国如果套用西方的说法,在清末开始是施行了所谓银本位制,也就是以白银作为基础计价和货币单位。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里,中国其实都是铜本位的国家,历朝政府所掌握的铸钱都是铜钱。关于币制的复杂沿革,和如何走到今天,不是我们这次要说的重点。总之,到了国民政府时期,虽然曾有外国专家团提出应改革币制为金本位,但实际上并未被采纳。一直到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所最后采取的是发行法币,也就是纸币。
法币在1935年正式发行,终结了清末以来混乱的货币市场。在法币发行以前,各个大型银行基本上都有发钞,而他们所发行的钞票往往根本出不了本省甚至本市,在该银行可以掌控的范围以外就失去了信用而不被接纳。加上军阀混战时期各省督军自己铸造的银元、铜元,中国的货币可谓是一团乱麻。现在的人大概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光是用钱这一件事就已经极为复杂,需要将各省各银行发行的各类钞票、钱币进行各种计算,还要小心因为军阀倒台、政府易手、银行破产导致手里的钱钞贬值或是作废。
由此来看法币的发行可谓是使得国家重新进入正轨的一次重大金融革命。法币完全采用了政府信用背书,纯粹依靠国家信用来发行流通的货币,而没有采用金银或矿产、实业作为储蓄准备,由此也可以看到国民政府和国民经济在那个时期难得的稳定。无奈的是,1937年抗战爆发,战争使得没有一个政府再有能力维持币值,飞涨的军费和生产的破坏造成法币的发行量剧增而物价飞涨,在世界经济里重复了无数遍的恶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我们的故事就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1943年,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感到法币有彻底崩溃的可能,于是要求动用美国5亿美金贷款中的2亿来购置黄金投入市场以稳定法币币值,防止货币体系彻底崩溃。这就是国府黄金第一次正式大规模登场。这一批黄金大约670万盎司,因为战争时期运输困难,实际上直到1945年7月,也就是胜利前夕,第一批340万盎司黄金才运抵重庆。第二批330万盎司更是迟至1946年才运抵上海。这成了国民政府数次尝试改革金融稳定币制的家底,也是败退台湾后的国府黄金的主要部分,只是中间还有着多次的反复。
1944年9月至1945年6月是国民政府第一次挽救币值的尝试,对象是已经接近崩溃边缘的法币。前面已说,由于滥发和物价飞涨,加之并没有相应的实物货币作为储备支持,法币已经贬值得几乎无法流通。纸币之所以有价值只有两条,一是民众对发行纸币的机构,一般是国家的中央政府有信心,愿意信任这张纸代表的经济价值,也就是发行机构对于使用纸币的人所承担的债务,这也是为何纸币在实际上是政府发行的一种债券的原因。二是纸币有实物货币也就是金银作为支撑,而且可以自由兑换,民众的信心就来源于可以随时将手里的纸换成金子银子,中国传统的票号实际上就是这个模式,而直到今天各国的国家储备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实物黄金,就存在美国的地下金库。
所以这第一次挽救法币的尝试就是让法币可以兑换黄金,以此增加民众对于法币的信任。采取的方式十分奇特,要求民众先以法币存款,在一定时间,可以是6个月、一年、三年之后,加上利息再核算成黄金,取款时就给付实物黄金。这里的实物黄金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钱币形制的金币,而是传统上的金条,或是以金条切割后更小的金块和金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民政府从这个时期开始就再也没有能力进行一个稳定的统治,黄金从来也没有精力被铸造为精美的金币,只能以粗糙的金条金块方式投入流通。
这次尝试很快以失败告终。由于黄金储备不足,新购置的黄金迟迟无法到位,加上由于战争还未结束,民众都希望能够将不断贬值的法币换成黄金,虽然政府不断调高黄金价格,但仍然无法遏制对法币的不信任,最终在6月时宣布这一轮的黄金储蓄停办。7月时更是要求储蓄了法币到期要提取黄金实物的民众在提款时强制捐献40%的存款,所以实际上能够得到的实物黄金仅是账面的六成。这一举措不啻于赤裸裸的抢劫。
抗战胜利不久,内战爆发,好容易因为和平红利而暂时稳定的法币又一次陷入崩溃的可能。于是1946年3月开始,国民政府采取了大量抛售黄金的策略,意图和上次一样,就是以抛售黄金回收法币来建立对法币的信心,从而稳定币值遏制通胀。从1946年3月开始执行这一政策,到1947年2月难以为继政策失败,黄金重回管制,这一轮被称为“上海黄金风潮”的抛售政策消耗了政府350万两黄金,黄金储备被消去一半,而法币的崩溃丝毫没有得到抑制。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在上海一面抛售黄金回收法币,同时一面印刷投入更为巨大数量的法币进入流通以充实军费,两相抵消,除了虚耗国库没有达成任何效果。
时间再过一年,到了1948年8月,随着战局逐步失控,法币已经成为废纸,国民政府决定进行一次彻底的货币改革,发行金圆券以替代法币,然而为时已晚,金圆券由此成了货币污点的代名词。金圆券是一种以金银和外汇等实物作为支持的货币,这也是一个已经丧失公信力,很可能连政权都保不住的政府的唯一选择,应该说还是正确的。但金圆券发行时就规定了虽然有金银作为支撑,却不可随意兑换金银实物,这就使得他的信誉大打折扣,民众对其的怀疑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金圆券在刚刚发行的一小段时间里还是摆出了一个末日政权最后的一点尊严,也通过发行金圆券与黄金管制收回了一定的黄金。但随着最开始限定的20亿元发行额度的突破和物价管制条例的废除,到11月时,金圆券实际上已经行将崩溃。国民政府最后一次挣扎就是改定了发行条例,表面上允许了金圆券兑换黄金,但实际上是采取限额配售以及和之前一样的先存款后兑现政策。即使如此仍然引发了抢购浪潮,期间出现了多次踩踏死伤事件。而兑换实际上只进行了短短两个月,在1949年1月便宣告停办。如同民众们猜疑的一样,国民政府此时根本已经不再考虑稳定币制,而是将大量的黄金开始分批秘密运往台湾,金圆券的储备金早已是人去楼空,成为废纸就理所应当了。
随着金圆券在1949年6月发行量突破130兆,国民政府在大陆发行的纸钞已经彻底崩盘。此后在四川、云贵、广东等地负隅顽抗的部队几乎都是用现货黄金也就是此前说的金条、金块结算军饷,充当军需。而1949年以后,国民政府彻底败退台湾,国府黄金的绝大多数也在这一时期运抵台湾。他最后一次发挥作用,便是在台湾用来稳定新台币的币值。
1946年发行的旧台币,随着金圆券一起在1949年全面崩溃。于是在1949年6月,国民政府正式发行新台币。为了增强公信力稳定币值,政府还是采取已经失败了多次的老办法,即先存新台币后兑实物黄金的方式,以此达到新台币和黄金的自由兑换。然而到了1950年底,由于和之前完全一样的原因,货币超发,黄金储备不足,该办法作废。到了1951年更是连还未到期的存款都强制转换为新台币,不再释放黄金。历史似乎到此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本来应该和前辈们一样因此崩溃的新台币却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金援恢复,使得国民政府可以用美元来稳定币制,避免了再次崩盘。
经过这么多轮的抛售、回收、再抛售、再回收,国府黄金最终剩余了108万两,从此沉睡在台湾新店的山坳里成为了台湾当局的储备。在蒋经国执政的80年代,台湾大举购入了超过1200万盎司的黄金充实储备,国府黄金在整体库存中也变得微乎其微(市两延续过去十六两一斤的制度,合31.25克,一盎司为31.1克,两者相差无几),但他所代表的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声明:本文为杨然先生原创,"喧嚣年代的沉静"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
延伸阅读
- 图解现代货币制作过程 揭开鲜为人知的奥秘 (2015-05-29)
- 揭秘晚清假币案:日本浪人做帮凶 竟未被定罪 (2015-08-04)
- 揭秘虚假拍卖常见骗局:各种费用高 100%流拍 (2017-09-26)
- 揭秘北洋时期造币厂:工资与制度冰火两重天 (2018-02-20)
- 揭秘金条制作过程:金粒变成品仅六步(组图) (2018-04-26)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