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再叙伍德华及其《中国机制十文铜元》
http://www.shouxi.com 2018-03-14 08:36 首席收藏网
首席收藏讯 作为业界最有口碑的钱币门户,首席收藏论坛一直注重纯粹钱币收藏家交流、分享、学术交流,近日,首席专家会员孙浩(迷中迷)便在首席收藏论坛发布了其原创的《伍德華及<中國機製十文銅元>》,通过详细的描述,介绍了伍德华与中国机制十文铜元的故事,以下为其原文(略有删减):
我本独衷银币,不玩铜元,更不玩版别。玩书,花费小乐趣大。买伍德华的《中国机制十文铜元》是为了金额凑足后有优惠,我的第一本伍谱(1972年版)等于附送。收到拜读后“脑洞大开”,深感伍老思路周详细腻,非常经典。开始到铜元论坛学习,顺便将伍谱扫瞄图及内容分享大家(当时多数人只有中译本,图片质量极差)。可以说,《伍谱》是我铜元的入门老师,研究钱币的指导老师之一。
本帖内容基本上是早年写成并刊台北《宣和币钞》(2003/2),后来也登《中国钱币》(2006/2)杂志。网路流行后也发表在其他论坛过,不过历史是活的,随著文献及实物的披露、个人想法与理解的变化,如今加上网路的迅速传播,应“与时俱进”更新以最接近事实,同时也让新加入的朋友的了解。
2018是伍德华辞世80周年,而SBP四月份香港拍卖,可能是伍老旧藏中沉底部份,最后一次出现。个人认为,今后不再有批量问世的机会。贴上来热闹一下,新老朋友温故知新。
伍德华生平(1876-1938)
伍德华(Alphonse Marie Tracey Woodward),1876年生于印度洋中的留尼旺岛,父亲是美国海员,母亲是法国人。1879年随其母亲定居日本横滨,1895年迁居神户。父亲喜爱收集邮票,伍德华年幼即继承其父藏品,併养成一生之收藏癖好。16岁时就撰写邮票文章发表在美国邮刊。1905年他售出他父亲的邮藏,专事著重于日本邮票,不久成为日本、朝鲜、台湾邮票之权威,1928年出版《Postage Stamps of Japan and Depen dencies》(日本及其属地邮便),此书获得1929年英国皇家集邮学会(RPS)年度奖,至今仍为这方面权威之作。1911年至1916年间曾先后住过新加坡及伦敦两地,随即移居中国,直到1930年举家迁往法国。1937年伍氏因日本侵华回上海清理财产,次年即1938年乘船回法国时于旅途中去世。
《中国机制十文铜元》
居留上海之时,伍德华开始写作有关中国钱币的文章,在1921年与1922年几次发表于上海出版的英文《The New China Review》(新中国评论)杂志介绍各地金银铜币,而迴响最多的却是叙述山东机制铜币的那篇,使他的研究开始集中在铜元,然而该杂志因主编库寿龄(Samuel Couling)过世停刊未能继续。随后《The China Journal》(中国杂志)月刊在上海发行,适巧杂志主编苏柯仁(A.Sowerby)自己是研究者兼收藏家,尚且担任过当时上海研究中国钱币的【西人泉币会】会长(Numismatic Society of China,不是张絅伯等的【中国泉币学社】China Numismatic Society),力邀伍德华撰写中国十文铜元系列专文,于是伍氏以《Noteson the Provincial Minted Coins of China》(中国各省机制铜元)为题,自1926年5月起至1935年12月间陆续发表十八次有关介绍中国各省当十铜元的论述。在连载文章之际,杂志社给予伍氏若干抽印本,伍氏回法国后将之加以整理合集装订,逐本手写更正排印错误及加上页码,经原杂志社同意后,彙编成书出版。重新命名为《The Minted Ten-Cash Coins of China》(中国机制十文铜元),这就是所谓《中国机制十文铜元》此书的由来。推测当时抽印本是各100份,因此1936年时只发行了95册。
上图是发表在《The China Journal》(创刊时名《中国科学美术杂志》,后改名《中国杂志》)的第一篇铜元论述(1926年5月)。
原版《伍谱》有三种形式存在
原版《伍谱》有三种形式存在,分别是杂志版、抽印本及1936年合订本。合订本是红皮精装,无中文名,只在书脊烫英文名。这本书的出版非常不易,除了伍德华全心投入外,《中国杂志》主编也恰是收藏家,所以得以10年间断断续续的发表,加上伍德华刻意留下装订出书,才能为中国泉界保存此珍贵资料。不论中文或其他文字,这是第一本对中国机制十文铜元作有系统介绍的书谱,二十五开,内文字151页,图版43页。全文分二十余章节,依各省予以分类描述,可惜未包括吉林省所出部份,且印量又极其稀少。由于中国十文铜元产制超过三百亿枚,流落国外的数量庞大却无英文书籍可供参考,因此有人为方便集币者,在经加入市场行情价格后后,以平装本形式在1972年于美国重新翻印此书,当时每本索价美金七元五角。
除逐本手写更正原本之编号错误,回法国后将之合集装订,<加上页码>,在原杂志社同意下彙编成书出版。重新命名为《The Minted Ten-Cash Coins of China》(中国机制十文铜元),这就是所谓《中国机制十文铜元》此书的由来。
1936年时只发行了95册。这也是估计抽印本是100本的根据。基本上,只是抽印本将编号错误部份以钢笔更正的合订本。其余内容未见修改,有兴趣请自行比对。
红皮精装本,无中文名,只在书脊上有英文名。不论中文或其他文字,这是第一本对中国机制十文铜元作有系统介绍的书谱,二十五开,内文字151页,图版43页。
1972年美国再版
1972年美国新印此书时出个小错,将书名误印为十文“银”币,此翻印版图清晰度与原版接近,只是用普通纸张印刷,但原版年代久纸已略发黄,若有洁淨品新之1972年版可谓两者相当。
原版与现在的1972年版并列。目前自用的是上头那本,我买的第一本伍谱。前澳大利亚钱币学会会长旧藏,看得出来这老外非常的用心。
1990年国内的中文译本,虽图片质量差,但对铜元集藏风气帮助很大,2005年新译本,图片改善。
十年前获得法国合订本及有落款的10份抽印本后就不再收集杂志合订本。
杂志合订本书脊与四角是用皮革贴成,上世纪卅年代至今已相当程度老化,很容易剥落。再说还是把手上资料读懂比较重要,用的还是前手加满注解的美国翻印本。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顺势操作,不奇思异想。消化、领悟后,也无须抄袭了。
上图为前几年到上海是参观了一下发行《中国杂志》的出版社原址(即亚洲文会)
伍德华藏品下落
藏品中除铜元外,金银币的部分极为丰富,耿爱德的形容是洋人中首届一指的,自叹不如。全数由其遗孀在美国分批处理,详情无法得知,大致上的了解是这样的,1950年首度处理,耿爱德购得其中几枚如太平天国“天囯圣宝”银币,部份在1951年及1952年委托拍卖公司。
据曾参与其事的诺曼雅各斯(Norman Jacobs)回忆,在1952年处理的伍氏旧藏时他个人挑出了500枚(后说750枚),但这批从普品到罕见品均有的货色中没有任何吉林省的钱币,吉林币是被一位芝加哥及另名美国西部钱商购去,该批珍品随后转售并获得相当利润。他对未能留下图片及清单感到惋惜,更令他感叹的是伍氏有关吉林币之手稿,不但没发表还遗失了。
伍德华藏品在经过包括当时埃及国王法鲁克等人挑选后,剩余部分落入纽约Capitol公司之时,数量约一万枚左右,全部是机制币没有古钱。1952年的拍卖目录,伍德华遗藏只占其中的小部份,而且多数是银币及金银币的铜样,铜元只有袁像十文一枚,显示铜元精品已被筛选售出。再检视1954年的法鲁克王藏品钱币部份拍卖目录,其内中国金银铜币章及金银元宝、璧等共1400件左右,仅金币部份有图片,银铜币只有简单描述。法鲁克王藏品中国钱币部份,最著名的就是一枚“宣统三年”长须龙银币金样,原藏台北鸿喜美术馆。铜元中即SBP本次出品之四川当三十。
而用来编写《中国机制十文铜元》的数千枚当十铜元则在1954年售出。据这位是医生的买主说,这些铜元放在一只箱子里,重得搬不动。买下伍氏整箱旧藏的医生,在1976年转售纽约币商兼藏家罗宾逊(Frank Robinson),这批较普通的藏品被分散卖出,剩余的好品自藏。诺曼雅各斯与罗宾逊的旧藏先后于2008年及2011年在香港拍卖,其中诺曼雅各斯这场因拍卖公司对铜元的了解不够及事前招商工作不足,可称“检漏会”。本次SBP2018年4月香港QDB集藏中的《伍谱》书图原品,应是绝响,不会再有未露面精品批量出现的情况。
声明:首席收藏(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首席收藏网|shouxi.com 孙浩)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