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双柱银元墨戳 揭秘天平天国"公估"机构
http://www.shouxi.com 2017-04-15 09:03 首席收藏网
编者按:随着钱币收藏的日益盛行,图案文字等元素已远不能满足藏家的收藏乐趣。很多别类的收藏文化自此进入到钱币收藏爱好者的视野中,墨戳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墨戳不同于钱币图案和文字的死板,其笔墨和文字之间自带各类有趣新鲜的故事,或喜庆、或庄严、或励志,不一而足,受到很多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关注。近日,泉友癸卯无花发表一篇《太平天国墨戳初考》,以解读太平天国时期的“天章公估”墨戳文化,以下为原文(首席收藏略有调整):
今夏,我有幸连得两批墨戳双柱,其中十余枚币面盖有“天章公估”、“九五(或九折)”、“×记”等字样。
公估性质的墨戳很是罕见,这勾起了我探究一番的欲望。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直接输入了“天章公估”进行查询,没想到检索出来的多篇文章,结合这批双柱的出土地点,竟使答案呼之欲出:这是太平天国公估机构的墨戳。
根据资料显示,在太平天国货币制度中,凡行使钱文都用足钱,不准扣串,三令五申,厉行禁此,其布告中有:“天朝万事满足,不准丝毫欠缺”等语,一扫以往钱文扣串的流弊。又自清朝乾隆、嘉庆以来,外国银圆流入中国,初仅行於闽、广,遂渐流入江苏、浙江,后来苏、浙两省,几於没有一处地方不行使。
每元重七钱三分,始值钱八、九百文,继值一千多,到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后,竟增至一千七、八百文,奸商益肆垄断,无疵的叫做净光,凿硬印的叫做毛洋,又有大花、小花、烂板等名目,兑钱折价,叫做贴水,从五十文到二百文不等,任意轩轾,一天里面,也有涨落。民间行使,备受盤剥。
太平天国为著取缔奸商这种垄断,因在各市镇设立公估庄,对外国银圆的行使加以管理,凡市用外国银圆,必须赴公估庄加盖图记,分别花光打印等估定价格,在公估庄图记旁盖上净光或某折字样,以别高下,并盖上经手估价者姓名,以表示责任。於是在太平统治时期,奸商无法垄断,人民称便。
到了同治年间,苏州桃花坞人汪心耕总理嘉兴粮饷,在盛泽镇设立筹饷总局,创设厘捐、卡捐、铺捐、房捐、军柴捐、红粉捐诸名目,专以强派勒罚为事;另开设天章机捐局,凡绉纱绸缎湖丝在盛泽经过者,先抽佣钱三分,然后再行收捐,每匹丝绸俱要盖上天章机捐局图记始准销售;又开公估钱庄,洋钱进出必先到钱庄用印,每洋捐钱70文,未曾用印者概不准用。
在任职两年多的时间里,汪心耕“总办各处厘卡,每月包解军饷,议定银数,陆续解赴嘉兴,余下者悉饱私橐”,仅此一项便“获银数十万”。盛泽人沈枝珊分辖嘉兴境内厘卡,各卡每日征收税银四五百两,而汇解嘉兴军营者不过十之二三,其余悉归己有;又借修建听王府、修筑嘉兴海塘之名,按田各摊派一次;凡有官员路过,必摊捐居民迎送各费。沈氏也由此成为暴发户,“积资至数十万之多”。
通过对以上的历史记载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到以下4点,用来证明这批墨戳是出自太平天国公估机构,若笔者查考无误,那么这批墨戳盖下的时间应是在1860—1863年之间:
第一,这批银币出土自嘉兴海宁,该地区曾被太平天国政权统治,统治期间使用的主要就是双柱银洋。
第二,太平天国统治嘉兴时,曾成立“天章绸庄”、“天章机捐局”。有关史料在记述此事时,紧接着记载“又开公估钱庄,洋钱进出必先到钱庄用印,每洋捐钱70文,未曾用印者概不准用”。由此可见,公估庄的名称很可能也是“天章”。
第三,上述史料亦明确记载,公估墨印上有“净光”、“某折”字样,以表示洋钱的耗损程度。这些记载与这批墨戳左边印文是相符的。
第四,史料提到太平天国在各市镇都成立了公估庄,说明公估庄不止一家。这批墨印右边的“某记”,我曾辨别出“李记”、“果记”等,应该是“天章公估”的各个分号。
声明:本文转载已获原作者授权,原标题《太平天国墨戳初考》,作者:癸卯无花。
延伸阅读
- 探太平天国母钱 缘何与清官方发行差异明显 (2016-10-08)
- 南方日报:银元稳涨势持续 宁多花钱也要好品 (2014-01-06)
- 叶卷深寒:探究西班牙银元中国流通地理演变 (2014-02-12)
- 百年老屋挖出128枚银圆 找不到继承人需上交 (2015-05-18)
- 黑龙江全套诞生曲折 本省设局为何难以实现? (2016-05-10)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