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二仙传说始仅一人 至清代发展为二神并祀
http://www.shouxi.com 2023-01-27 09:41 首席收藏网
传统中国习俗中代表和平喜乐的和合二仙,不仅有和气生财的寓意,也代表着情侣之间的琴瑟和鸣和友人之间的高山流水。
流传至今的和合二仙形象是两个童子,一人持荷,一人持盒,以“荷”与“盒”谐音代表“和合”。
元代刘一清撰写的《钱塘遗事》中记录了宋元之际临安居民奉祀和合之神“万回哥哥”的情形:
临安居民不祀祖先,惟每岁腊月二十四日,各家临期书写祖先及亡者名号,作羹饭供养罢,即以名号就楮钱上焚化。至来年此日复然。惟万回哥哥者,不问省部吏曹、市肆买卖及娼妓之家,无不奉祀,每一饭必祭。其像蓬头笑面,身著彩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万里外亦能回家,故名“万回”。
朵云轩拍卖的这件敲鼓童子像,左手擎鼓、右手执棒,或许代表了当年无论官员还是商贩家家每饭必祭的和合之神“万回哥哥”的形象。
万回究竟是何许人也?其实他本是唐代僧人,唐代郑綮撰写的《开天传信记》中记录了他的事迹:
万回师,阌乡人也,神用若不足,谓愚而痴,无所知,虽父母亦以豚犬畜之。兄被戍役安西,音问隔绝。父母谓其诚死,日夕涕泣而忧思也。万回顾父感念甚,忽跪而言曰:“涕泣岂非忧兄也。”父母曰:“信然。”万回曰:“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巾之属,悉备之,某将观焉。”忽一日,朝赍所备,夕返其家,告父母曰:“兄平善矣。”发书视之,乃兄迹也,一家异之。弘农抵安西万余里,以其万里而回,故谓之万回也。居常貌如愚痴,忽有先觉异见,惊人神异也。上在藩邸,或游行人间,万回于聚落街衢高声曰:“天子来。”或曰:“圣人来。”其处信宿间,上必经过徘徊也。安乐公主,上之季妹也,附会韦氏,热可炙手,道路惧焉。万回望其车骑,道唾曰:“血腥不可近也。”不旋踵而灭亡之祸及矣。上知万回非常人,内出二宫人,日夕侍奉,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
除了准确预言的神迹之外,他最为人称道的事迹自然是当天往返于弘农与安西之间了。“万回”的得名源于此,被作为和合之神奉祀,期待远行的家人能早早平安回家,显然也和这个事迹有关。
从弘农往返安西是什么概念呢?万回所在的阌乡县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他的兄长具体在安西都护府的何处驻扎并不清楚,姑且以长期设为都护府治的龟兹计算,位置在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
即使在高速公路已经无比发达的今天,单程3200多公里的距离开车也要一天半的时间,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当天往返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万回真的曾经有过这样的事迹,那么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模仿兄长笔迹写了一封信,借此给想念兄长的父母一些安慰。
成书于明代万历前后的一代奇书《金瓶梅》第五十七回开头,也引用了万回的故事,而兄长所在的地点从安西都护府改成了辽东。可见当时万回的传奇故事仍在民间流传,而对作为和合之神的万回的崇信很可能仍在延续。
清代翟灏撰写的《通俗编》中提到:
今和合以二神并祀,而万回仅一人,不可以当之矣。国朝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
可见虽然到清代和合之神已经发展为二神并祀,但是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将寒山和拾得封为和合二圣时,仍有万回被作为和合之神看待的情况。
雍正年间所封的和合二圣寒山和拾得与万回一样都是唐代的名僧,《寒山诗集》中的〈寒山子诗集序〉是这样介绍寒山的:
详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古老见之,皆谓贫人风狂之士,隐居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每于兹地,时还国清寺。寺有拾得,知食堂,寻常收贮余残菜滓于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而去。或长廊徐行,叫唤快活,独言独笑,时僧遂捉骂打趁,乃驻立抚掌,呵呵大笑,良久而去。且状如贫子,形貌枯悴,一言一气,理合其意。沉而思之,隐况道情,凡所启言,洞该玄默。乃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是故至人遁迹,同类化物。或长廊唱咏,唯言咄哉咄哉。三界轮回,或于村墅与牧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顺,自乐其性。非哲者,安可识之矣?
至于拾得的事迹,明代《神僧传》中也有详细的讲述:
拾得者,丰干禅师偶山行,至赤城道侧。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初谓牧牛之竖,委问端倪,云:“无舍孤弃于此。”丰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曰:“或人来认,可还之。”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忽于一日,见其登座与像对盘而食,复呼?陈如曰:“小果声闻。”傍若无人,执筯大笑,僧乃驱之。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且令厨内涤器。洗濯才毕澄滤食滓,以筒盛之,寒山来必负而去。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为乌鸟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骂曰:“汝食不能护,安护伽蓝乎?”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诸僧说梦符同,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时牒申州县郡符下云:“贤士隐道菩萨应身,宜用旌之。”号拾得为贤士。又于寺庄牧牛,歌咏呼天。当其寺僧布萨时,拾得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大笑,曰:“悠悠者聚头。”时持律首座咄曰:“风人,何以喧碍说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号,牛各应声而过,举众错愕,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
寒山与拾得所在的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唐代正是全盛之时。作为好友,负责打扫饭堂的拾得会把国清寺僧众留下的剩饭剩菜接济寒山。加上他们的传说风格相近,都是被人称为“疯僧”实则为大能世外高人的路子,后世每每将二人相提并论也就不奇怪了。
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北宋寒山拾得图,传为李公麟作品,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寒山和拾得的艺术形象。画中寒山持杖在前,而拾得则躲在他的身后。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颜辉所绘寒山拾得图上,或许是为了体现寒山“状如贫子”,除了持杖之外,身上更是破衣烂衫。而拾得可能是因为在国清寺中执役,则成为了手持扫帚的形象。
到了明代商喜的四仙拱寿图上,除了之前介绍过的骑着三足金蟾的刘海蟾和脚踏拐杖的铁拐李之外,拾得脚踏扫帚,寒山脚踏蕉叶。
中:象牙雕和合二仙
右:竹雕和合二仙图山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到了清代的各种艺术品上,寒山与拾得所持的器物已经转变成为与今天相同的寒山手捧一盒,拾得手持一荷花或者荷叶的形象,将寒山和拾得与和合二仙联系起来。这一变化或许是民间早已有之,再经过雍正年间封寒山和拾得为和合二圣加以强化。
到暹罗瓷币盛行的19世纪,民间流传的和合二仙已经是带有各种吉祥寓意的两个童子的形象了。因此也不难理解在暹罗瓷币的许多品种上,都能看到类似的和合二仙形象。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和合公司,不仅公司名称用了“和合”,在这两种瓷币的背面还采用了和合二仙的图案,在和合二仙图的中间则是面值“钱”或者“方”。
和合公司还有另一套八边形的瓷币,同样也在背面使用了和合二仙的图案,不过与圆形那套未上色的和合二仙图相比,绿衣红裤的和合二仙图显得更加精致一些。另外,较小的一枚设计略有不同,将面值“方”放在了正面。
与和合公司类似,在瓷币背面采用了和合二仙图中间加上面值的还有“记发公司”和“捷兴”两类,分别也各有“钱”和“方”不同面值的两种。可能是为了更加美观,这四种瓷币上的和合二仙的服装颜色左右两边还有所不同,左边为绿衣橙裤,右边则是橙衣绿裤。
更有意思的是“源盛顺发”和“海记公司”的瓷币,他们背面采用了同样的面值“钱”在下方而和合二仙在上方的设计,考虑到“钱”字的书体完全一致而和合二仙图的形状也完全相同,可能出自同一家瓷厂。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区别两批不同产品,在和合二仙图的颜色上别有千秋,源盛顺发的背面为左边绿衣红裤、右边红衣绿裤,而海记公司则正相反。
另外还有一大类瓷币,正面为“○○一钱”或“○○一方”,背面同样是和合二仙的图案。目前已知的正面文字有“泰记”“敬利”“胜顺”“泰顺”“永发”“振记”总共六种,前五种分别各有“钱”和“方”两种面值,最后的“振记”目前仅发现了“钱”一种面值。背面的和合二仙图,除了“泰记”为未上色之外,其他的颜色一致,都是左边红衣绿裤、右边绿衣红裤。这个配色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绿地粉彩和合二仙香插完全一致。
此外,还有一些零散不成系列的带有和合二仙图的瓷币品种。
声明:本文转载自“ 南洋钱币志”微信公众号,作者:李骏。
延伸阅读
- 组图-老一辈钱币专家伪品赏析 之上海平玉麟 (2014-07-21)
- 组图-老一辈钱币专家伪品赏析 之天津解耀东 (2014-07-23)
- 组图-老一辈钱币专家伪品赏析 之成都谭子筠 (2014-07-28)
- 组图-老一辈钱币专家伪品赏析 之成都肖永泉 (2014-09-10)
- SBP澳门首拍亮点提前揭秘 江南币大名品亮相 (2014-09-15)
拍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