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那些事儿:宝钞盛行 铸币多寡不均流通少
http://www.shouxi.com 2015-10-09 09:44 华夏古泉
明代整体铸造钱币数量较少,有些年号甚至没有铸钱。综观明代历史,共有17个年号,而只有10个年号铸造过钱币,并且多寡不均。这主要是由于明代政府常年推行宝钞所决定的,一定时间内禁止铜钱流通。
自明太祖朱元璋铸行种类繁多的洪武钱后,其余各朝代几乎都为小平钱。建文帝为明代的第二位皇帝,但建文帝时似乎并未铸钱。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也并未马上铸造钱币,大多认为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起铸造永乐通宝,小平钱存世多见,邻国也有仿铸。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正处于明代的巅峰时段, 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举措。国家经济较发达,郑和七下西洋就是当时的大事件之一。此时所铸永乐通宝钱,铸工十分精美。钱币整体而言整齐划一,均为光背钱。永乐钱的铸造精美更多的体现出明代当时的经济实力确实强盛。
洪熙年间由于时间极短,并未铸钱,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才恢复铸钱。分别由两京的工部及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布政司鼓铸。但宣德钱的整体铸量较永乐钱少。如今市场中一枚永乐钱大约20元左右,而宣德大概要在100元左右。宣德时期最著名的要数当时精美的瓷器与宣德炉,宣德通宝钱却无法代表当时精美的工艺。
宣德以后又有十多年未铸钱,正统十三年起(公元1448年)政府颁布禁止使用铜钱,此后天顺、成化年号均未铸钱。由于纸钞的贬值,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后,政府准许铜钱流通,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甚至致力于铜钱与纸钞的并行。但此时百姓生活中主要还是使用白银,铜钱私铸十分严重,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使用实物货币的情况。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重起铸钱,但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四月即宣告各省全部停铸。弘治通宝铸行时间不足四年,目前市场中普品弘治通宝大约在60元左右。但自弘治钱起,铸钱方法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也对古钱币日后的铸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弘治十八年规定:“钱每文重一钱二分,铸钱每生铜一斤加好锡二两。”铸钱加锡是为使其液流速而易成,但锡在铸造的过程中损耗较多,增加铸钱成本。所以弘治钱后,钱币铜质开始向黄铜过渡。
弘治钱中已出现了黄铜钱,而之后的嘉靖通宝起黄铜质钱币的数量更多。从早期的青铜钱币到黄铜钱币的过渡应该说是必然的。铸造钱币的成分发生改变,这应该主要与铸钱成本及黄铜、青铜在当时的价值有关,锡在铸造时损耗较大,铸钱成本的把控促使铸造原料的改变。
嘉靖钱中又一次出现了五等钱制,小平钱较常见。嘉靖二十三年时,仿洪武钱制鼓铸纪重钱币“二钱、三钱、五钱、十一两四种”,但根据小平钱币与另外大钱的整体铸量推测,大钱应该属于试铸性质,并未发行流通,如今市场中更为稀罕。嘉靖小平钱早先与永乐、宣德钱标准一致,铸造数量较宣德钱大。同时为防止私铸与控制成本,提高了铸钱工艺。
延伸阅读
- 明金锭历次现身皆亮眼 丰富錾刻凸显文史价值 (2022-11-07)
- 金花银助明代税赋发展 一石多鸟缓解经济问题 (2023-09-08)
- 明代天启折十鉴赏 造大钱补亏空仅维持三年 (2023-10-19)
- 状元皇帝缘何也昏庸无道 铸钱竟成王朝绝响 (2016-10-05)
拍品推荐